电视剧引老知青欲回故地 曾写血书要求支边(图)
南京知青在新疆留下青春的记忆。资料照片
40年前支疆的南京知青,你们在哪里
1965年8月的一天,新疆克拉玛依沙漠附近忽然人声鼎沸。那是来自南京的上千名支边青年,他们在这片土地上开荒、种田、拉电线、修水渠……从来没有哪一代青年人能够像知青一样成为整个时代的洪流,并在随后的数十年里留下深远而强烈的集体回忆。而今,40年过去,随着电视剧《知青》的热播,勾起不少南京支边知青的回忆,他们想通过本报召集1965和1966年南京到新疆去的所有支边青年,共聚一堂,筹划下个月共赴新疆,再看一看自己魂牵梦绕的那片土地。扬子晚报记者 徐媛园通讯员 任贵林
偷户口本也要去支边
“打起背包走天下,我们要听党的话。哪里需要我,哪里就是我的家。”1965年,这首《打起背包走天下》的歌曲响遍了南京各大学校。而街上的高音喇叭则天天不厌其烦地唱着“我们新疆好地方”,满街都贴着“好男儿志在四方”、“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标语。街上锣鼓喧天每天居委会大妈都会在街上贴大红喜报。
16岁的张桐正在家里翻箱倒柜,他要找的是被母亲藏起来的户口本。“没有户口本,就没法报名!”时隔40年,回忆起当时的一幕,张桐的脸上依旧带着焦急的神色。不过张桐说,他不是最疯狂的,当时有位还不到18岁的学生时永诚一共写了八份申请书,最后一份还是刺破手指写了“血书”,主动要求去支边。
他们是农场拓荒者
“到塔里木去,到人烟稀少的地方……”喇叭里的高声,掩盖不了沸腾的人声。1965年8月,南京西站站台上人潮涌动。“舍不得,我当时已经打定主意,去了,这辈子就可能不回来。全家人都守在车窗边送我。”当年19岁的孟良农脑子里还装着学校放的纪录片里,美丽的天山风光。然而车子一开,车上车下哭声雷动,场面浩大,甚是感人。
坐了三天四夜的火车,又坐了五天汽车。到达目的地的青年们,被分到不同的农场、林场……与戈壁面对面后,才让他们意识到,现实有多么严峻。按照规划,眼前这片茫茫戈壁,最终要被建设成一个良田万顷、瓜果飘香的林场。而作为农场的首批建设者,他们的任务就是拓荒。
“情书”里一句情话也没有
孟良农、金永奎、任志祥、陈健……被分到阿克苏温宿水稻农场,许佩丽、张桐……在阿瓦提丰收农场,还有同来的千余名学生,被分到试验林场、二八台农场、库车种羊场等20多个农场、林场中。
他们栉风沐雨,战天斗地,挥舞着坎土曼(中国新疆少数民族的一种铁制农具),向浩浩蛮荒进军。“先开始我们是十几个人,种了130亩水稻,紧接着又陆续来人。”金永奎所在的水稻农场是条件非常好的了。更多人所在的地方水源稀少,只能喝陈旧的雨水,上面还漂着牛马的粪便。许佩丽说,尽管住的是面面透风的“地窝子”,有时候十几天只能靠土豆当饭,但大家的心情是愉悦的。
当然,“队伍”里也有谈恋爱的。但那时候谈恋爱是不牵手的,“如果是写信,第一句是××战友,最高指示,毛主席教导我们……你一定要刻苦学习、努力工作……”金永奎说,这情书里,一个“情”字都没有。“大家都是为了共同的理想走在一起的。”许佩丽说,也许现在很多年轻人不理解,但这就是当时他们真实的状态:一个小伙子,长得再帅、歌唱得再好,劳动不行、学习落后,照样没姑娘爱。
6月30日要办怀旧聚会
在电视剧《知青》的影响下,部分老知青想再召集伙伴们聚一聚。他们想通过本报,召集当年的“战友”们,30日下午一起来回忆当年的岁月。
“我们还打算7月份,再回到我们奋斗过的地方看一看。”记者了解到,1952、1955、1965、1966年,南京去新疆支边的一共4批共6000人。而许佩丽他们想召集的,是1965、1966年去的那些人:“好多老朋友,不知道现在怎样了,咱们文艺晚会跳过的新疆舞,不知你们还会跳吗?”
如果您是当年从南京去新疆支边的,可联系黄正清:13851588938;许佩丽:1891398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