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利院老人荒芜生活:多因财产与子女反目成仇(5)
如果一切都不更改,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无所依
“一边笑一边红着眼圈”,年轻演员沙溢看完了《飞越老人院》。他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自己原本打算推荐给父母,但看完了才发现,其实更需要看这部电影的,是像自己这样的年轻人。
“父母给了我们享受一生的权利,在他们遭遇衰老和疾病的时候,我们能做的,难道只留给他们孤独吗?”一位网友评论说。
一组被广为引用的数据凸显了现状的严峻:截至2010年年底,中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其中失能、半失能老人达3300多万,80岁以上高龄老人超过2000万。
更何况,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影响下,“两个孩子赡养4个老人”的现象越来越常见,关于老年的焦虑,也开始侵袭社会的各个阶层。
国外经验似乎也不足以解决问题。在日本推行顺利的“老人院”,对于中国的老人却并不是一个充满快乐的地方。张扬曾经把镜头对准一位神色平静的老人,询问她在养老院住得是否习惯。
面对镜头,老太太维持着得体的微笑:“这里挺好的,住得挺习惯。”
“那你来养老院多久了?”张扬问。
“3年了。”老太太说。
“那刚来的时候呢,那时习惯吗?”导演继续问。
仿佛被戳中了最脆弱的部分,老人的脸色瞬间变了。在她身旁,另一位老人目光浑浊地呆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除了不断流逝的时间,一切似乎都是静止的。
几秒钟的沉寂之后,老太太才重新摆出了那种微笑的表情:“……反正,我现在挺习惯的。”
无论是房洪英所拍摄的孤寡老人,还是张扬所记录的有儿有女的老人们,“养儿防老”依旧是老年人唯一并且脆弱的依靠。
事实上,这焦虑已经扩散到了越来越年轻的群体。在拍完家乡福利院那些老人的故事之后,房洪英也开始考虑“如何有尊严地老去”。她首先想到的,是让妈妈过上好日子。她甚至还想到了自己没有子女的小叔。
“如果有能力的话,我一定也尽力照顾他。”她说。
这个大学刚刚毕业的女孩儿还没来得及考虑自己老去后可能的日子,而在互联网上,已经有年轻人开始思考,如何能够建立一个“良性的环境和制度”。
“如果目前的老龄化进度、养老体系滞后的现状和人口政策都不更改,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老无所依。”一位网友写道。
房洪英还记得自己在课堂上与老师的一场对话。当时,学院一位教授拍了一部纪录片,描摹北京老人的生活状态。在那部基调沉重的影片里,很多老人的身边只有一个保姆,生活被硬生生揉进了疾病、孤单与无助的怒火。
在课堂上播完片子后,这位清华大学教授扭头问房洪英:“你以后会不会过这样的生活?”
房洪英愣住了。她想了想,回答:“我不希望自己过这样的生活。”
教授笑了。“这与你的希望没有关系。”他说,“我已经快60了,我知道,那就是我以后的生活状态。”
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
在张扬还年幼的时候,他是个充满叛逆精神的“坏孩子”。而他的父亲,中国第一代导演张华勋,则是一个威严的爸爸,时常对他动拳脚。
高考时,张扬甚至专门选择了距离北京2000公里的中山大学,就为了离父母远一点,“多点自由的感觉”。
而现在,介于不惑与知天命之间的张扬,终于和父母住进了同一个小区,可以时不时地一起吃饭,而不像以前,总觉得很累、很烦。
他在自己的电影里,通过老人院院长之口算了一笔账:我们的父母已经70岁了,假定他们还有20年,我们每年只有春节能回家五六天,每天真正和父母也就两三个小时在一起,一年十几个小时,20年只有200个小时。
“想想就觉得可怕。20年还很长,可算下来我们跟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剩下十几天了。”台词这样写道。
《飞越老人院》上映之后,张扬已经记不清有多少人告诉他,自己的第一反应,是给远在家乡的父母打个电话。还有一个原本一年回一次家的年轻人,在接下来的一个月里,回了两次老家。
一位母亲还激动地告诉他,看完电影的第二天,自己38岁的儿子第一次在她午睡的时候帮她盖上了毯子。
不过,与同期的好莱坞大片《复仇者联盟》相比,这部电影最终也没能引来什么大的关注。人们好像更愿意观看打斗的钢铁侠、绿巨人,而不是那些垂垂暮年的老人。
事实上,房洪英的毕业设计作品也遭遇了相同的尴尬。毕业展览上,在其他同学夺人眼球的炫目设计中间,她那本承载着几十个生命的小册子,被很多人忽略掉了。
不过,房洪英依然得到导师的赞赏,而《飞越老人院》也得到业内的好评。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评价说,在那些“挣钱欲望充斥着每一个镜头”的国产片中,张扬表现的善意,是中国电影最需要的东西。
尽管早已下线,但仍然有一些关于这部电影的评论流传在网络上。有人从那些老人“脏兮兮”的样子回忆起自己的爷爷:因为疾病的关系,他总是流口水,因此家人不得不在他胸口塞上一块大餐巾。爷爷平常虽然说不出话,但看到“大孙子”的时候,却忍不住扑簌簌地掉下泪水。
还有一些人,则开始严肃思考自己老去的样子,“我会用什么样的方式离开这个世界?”
当然,最多被人提起的,是那些老人生活、逃脱最终又回归的“关山老人院”。除了老旧的房屋、简易的铁架床、生锈的红色大门,院墙上那句红色油漆写的标语也总被一次又一次引用:“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