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广东省委党校教授:对乞丐、流浪者应该一视同仁

2012年07月16日 17:28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排在广东精神首位的“厚于德”,昭示的是怎样的时代要求?如何去认知时代与道德之间的关系?昨天,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吴灿新做客市民文化大讲堂,为公众带来一场探讨“时代与道德”的讲座,剖析当前的道德问题。

  当代中国得了“道德病”

  吴灿新引用之前热播的电视剧《知青》中的一句台词:“中国病了。”“当今这个时代也得了一种病,就是道德病。”他说,在短短30年里中国取得的伟大成就,在世界发展史上罕有匹敌,但在成绩面前,更要进行反思,尤其是当前道德层面上存在着问题和缺失,给全社会带来了迷茫。

  那么,这个“道德病”的病因是什么?吴灿新剖析,道德病的产生与时代的四个特征有关:对外开放、市场经济、法治社会、商业文化。30年来,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引进外来优秀文明的同时,也导致了观念上的混乱和迷惘;市场经济带来的双重效应,既激发了每个人的活力,也带来了利益驱动一切的新观念,催生了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社会上大行其道;而法治社会的逐渐被重视,虽然是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一大进步,但法治建设并没有与道德建设相匹配,因此未能有效地遏制违法犯罪的发生和增长。“法律和道德是一家,法律是刚性的道德,道德是柔性的法律。二者缺一不可,都需要社会的重视。”另外,商业文化的兴起,让一些假恶丑的新闻在人们猎奇的目光中无限放大,对社会风气也造成不良影响。

  道德本质上是实践精神

  如何医治道德病?吴灿新认为,以人为本的观念是关键。他说,广东精神提出“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对这种精神,人们的解读是不一样的,从事伦理学研究的他则认为“广东精神”是一种伦理的精神、道德的精神。“厚于德”是内在的品性,要长期修养才能慢慢达到;而“诚于信”则是内德的外化,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准则;“敏于行”的“行”是道德中最重要的部分,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实践精神,它强调实践、强调“做”、强调“行”,一个人有没有道德不是看他说得怎么样,而是看他做得如何,能在行动中履行道德的人,才是道德真正的实践者。

  减少“道德代价”的付出

  吴灿新反对以“道德滑坡”来形容当前的道德病,在他看来,用“道德代价”可能更加准确。“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为此也付出了很大的道德代价。”他介绍,国外也有经历过道德滑坡非常严重的时期,并且都出现在资本原始积累的阶段,与我国的现状有一定的相似性。“在认识到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观和客观原因之后,我们应该利用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道德代价的付出。”

  “现在,我们需要在以人为本的观念指引下,发扬广东的务实精神,身体力行地践行道德,让建设幸福广东的步伐更稳健,使我们的未来更美好。”吴灿新说。

  精彩问答

  德治与法治同等重要

  市民提问:最近我们看到一则新闻,某座城市为了不让流浪者睡在立交桥底下,专门立了许多水泥锥来驱赶他们,您对这事怎么看?

  吴灿新:从“以人为本”的视角来看,对乞丐、流浪者都应该一视同仁,需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想一想。道德是讲人性的,对每个人都应该有同情之心,仁爱之心。希望城市的管理部门执法过程中更具人性化,这样才能将一座城市管理得更加和谐,给人们带来更美好的生活。

  市民提问:古代的统治者以德治天下,现代社会更强调的是“法治”,似乎把法治凌驾在了道德之上,我们应当怎样把握法理与道德之间的关系呢?

  吴灿新:古代农耕社会里,是以家庭为单位组成的国家,因此家庭的伦理观念会扩大到社会,以“德主刑辅”来进行社会的治理。而现代工业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构造发生了剧变,因此法治的功能也凸显出来。但我们在突出法治的同时绝不能轻视道德的教化作用。德治法治两者并不能说哪个更重要,两者同等重要。

  市民提问:您讲到了有四大因素造成社会道德滑坡,但我认为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当前少数干部的腐败和公权力滥用,您是否认同?

  吴灿新:这个问题是我们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之一,但这一现象对整个社会的道德建设造成了很大负面影响。我们国家有德治的传统,居于上者应该起到表率作用。如果精英没有在道德上起楷模作用,又如何让平凡老百姓讲道德?因此,践行广东精神,我认为,官员群体、企业家群体、知识分子群体尤其需要作出表率。

  嘉宾简介

  吴灿新:广东省委党校哲学部教授,兼任中国政治伦理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伦理学会名誉会长、广东省精神文明学会副会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家,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专家。主要从事哲学伦理学研究,已出版相关著作50余本,发表论文300多篇。(记者 韩文嘉)

【编辑:张尚初】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