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抗战老兵渴望社会认可 志愿者送上语音祝福
中新网太原7月16日电(韦亮)16日,在山西太原97岁的杨增芳在家中,杨老正认真的收听着中国各地“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送来的语音祝福。杨增芳是原国民党晋绥军61军72师433团的老兵,参加过对日作战的平型关战役和忻口战役。“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表示,这些国民党抗战老兵最渴望的是社会对他们过往的认可。
当日上午,记者随同山西“关爱老兵”志愿者来到杨增芳家中时,已经双眼失明的杨老脸上布满皱纹,嘴唇深陷,僵直的坐在沙发上,很少与人讲话,仿佛一个人在思考着什么。因年事已高听力下降,头发花白的大儿子杨五新只能用喊话的方式与父亲沟通。
在山西,像杨增芳这样经历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最后被遗留在大陆的“国军”有很多。大部分人已经去世,活着的人也不愿提及往事。杨增芳得儿子杨五新说,就是近年来一些志愿者来陪父亲聊天,才慢慢解开父亲心结,开始和身边时谈论以前的往事。
杨增芳初中刚毕业便在阎锡山创办的见习军官学校学习,两年后,正式参军。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开始,他参加了平型关战役、忻口战役等被记入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大规模抵御日军战斗。
1945年,解放战争开始。1948年被俘时,杨增芳是一名少校参谋。在经历过几个月的集训后,他选择回家与妻子团聚,同年,大儿子出生,取名杨五新。“新”表新生,新气象。
新中国成立后,杨增芳谋到了一份会计的工作,一切远未停止。“文革”开始后,他特殊的身份再次被提及,不得已回到农村务农,他的身体和心灵留下了难以弥合的伤痕。
“特殊的身份给家庭造成阴影,也改变了父亲的性格。”杨五新介绍,当时父亲患上白内障、视神经萎缩的疾病,眼睛疼的撞墙,贫病交加导致彻底失明。此后的40余年,一直生活在黑暗中,不愿与人交流。
目前寻访到9名老兵的王慧景感触颇深:“他们不是不想,是不能想。老人最渴望的是社会对他们过往的‘认可’,使他们特殊的身份不再是一种背负。毕竟,某种意义上,在抗战年代,他们是国之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