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内称中国选美30年趋倒退 潜规则、审丑危及行业(2)
无序
“山寨”选美比比皆是
“2003年,中国选美赛事达到顶峰,当时几大世界选美赛事纷纷落地。而国内的赛事也乘风而上,以宣传当地的形象、推广旅游等。”暴军卿说,例如,2003年世界小姐选美总决赛在三亚举办,三亚也靠比赛打响了城市品牌。
但也是从那一年开始,社会大众的选美热情开始降温,山寨赛事越发泛滥并殃及正规选美赛事。
“很多所谓的国际选美赛事都是由中国的公司和选手在运作。有些傍上‘环球’、‘国际’、‘世界’、‘亚洲’等名号,比如有两个比赛,名字10个字里面竟然有八九个是一样的,其实只是玩排列组合的文字游戏。”暴军卿说,这些主办方宣传说总部在国外,但到当地根本就查不到。
陆华浩甚至用“烂透”来形容选美行业,随便就搭起“草台班子”。“比如重庆国际小姐比赛的操作公司,不知道有没有演出经纪许可证,也没有举办赛事的经营范围。前段时间还有个叫世界时尚小姐,在香港和澳门注册后,就在内地搭台选美。”他说。
“现在的选美比赛和模特大赛应该由哪个部门来监管,现在还是漏洞。”亚洲模特协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暴军卿道破其深层的原因。“文化部门一直未对选美给出明确态度,常常是不支持、不管理、不参与、不主办,但也不反对,态度很暧昧。劳动部门只有职业认定、考核,但是没有证是否能做模特也没规定。”
阴影
暴利潜生蜂拥“淘金”
“1980年上海组建了第一支时装表演队,1989年中国第一个时装模特表演就在我们广州花园酒店举行。”忆及往事,1989年就入行的陆华浩不禁露出得意的笑容。
从上世纪80年代,人们对美的接受逐渐提高,选美曾一度与中国女性对“美的意识的觉醒”和“变美的权力”联系在一起。“那时选美,是有神圣感和使命感的”,陆华浩沉浸在过往的骄傲中。“现在的赛事已经偏离了初衷。大赛本应该是为了挖掘新面孔,培养新生代。”
而现在选美不可能成为纯粹的艺术品,“电视台做这些活动则可以提高收视率。而城市旅游小姐的评选,对城市经营推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陆华浩解析选美赛事的一般运作模式:一开始公司没有太多员工。承办赛事后,要成立一个组委会,于是人力成本增加。一般来说,赛事大都需要半年时间。还要解决交通费用、招待费用、宣传等费用;接下来就是新闻发布会、半决赛、总决赛;有些还有准决赛、复活赛,如果是某个分赛区,还需要支付一定的“授权费”,类似于开分店的“加盟费”。
“拿重庆这次选美来说,就它交出的60万加盟费已经可以办一场漂亮的选美赛事了。赛事本不应该做为盈利,否则就向经济低头了。”陆华浩有些无奈地说:“但这一切都需要钱,要靠招商去解决。”
不少人在选美里看到商机,纷至沓来“淘金”。“现在授权费很高,大公司觉得风险高,不愿意去做。所以真正的实力公司做赛事的并不多。但小公司觉得有利可图,以小博大。做得好不好就看招商,为了招商而迎合赞助商。没有标准,无人监管。所谓的‘潜规则’、‘暗箱操作’就不可避免了。”
多年从事选美行业的时尚编导郭祎给决定选美名次的因素排了一个清晰顺序:赞助商、评委、选手、大众。
衰败
“潜规则”让美女逐渐远离
在一个逐渐失去信用的选美行业,还在行内闯荡的姜茂林说,“我一定不会让我的孩子去做这一行。”
继“小姐”之后,“模特”是第二个被“抹黑”名词。姜茂林说,“从模特行业来看,现在新生代的模特家长大多是60、70后,她们的家庭条件不太差,家长们认为模特就是吃青春饭且没有正规门道。不论去做空姐、演员、自由职业者都比做模特更体面。”
“一个人在选美中获胜,在事业上有些小成就,还往往还被猜测是否被‘潜规则’”。于是,很多怀揣着模特和选美梦的年轻人也望而却步。
有质量的参赛选手越来越少,陆华浩感慨,今年一个著名的选美赛事,因为招不到选手,还特意去请“星探”。暴军卿更是直接指出,重庆这场赛事,号称1000多人报名,“其实这个数字最多不超过200。”
十年前汀白参加选美还是懵懂的。 她在取得赛区冠军后,得到“黑马”的评价,不免也引起了些猜想。从一名普通高中毕业生当选亚军,然后又“逃离”行业。现在看来,言论不攻自破,“当初真的很简单,见报纸上大赛打广告,妈妈便打电话咨询。去见面后,得到公司的电话通知。很正规,没什么内幕。”
十年后,已经阻止不了某种心态的蔓延。张玉也承认:“看到现在模特赛事越来越多越来越杂,有些小的赛事会出现一些不公平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