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婚姻状况:幸福观转变 物质阻碍凸显(2)
“闪婚”和“闪离”
无“根”花难开终究是过客
“肉饼大哥”李华(化名)是济宁人,高中毕业后在技校学烹饪,毕业后外出打工四年多,在一所高校附近的小吃街拥有自己的摊位。
来黄岛工作两年,李华认识了现任女友,并交往一年多了。但女友父母明确提出,两人如果结婚,他必须准备一套新房,彩礼仪式样样不能少,女友也听从父母的意见,这个要求很快让两人的恋情亮起红灯。
“小吃摊月收入1500元,除了吃饭、住房、日常生活开支和交往,所剩无几。”李华说,学校一旦放假,小吃摊客源大减,收入仅能维持最基本生活开支。为了赚钱盖房结婚,他总是早出晚归,平时很少休息,也没什么闲暇。长此以往,与居住在工厂职工宿舍里的女友联系越来越少,两人现在的交流仅限于电话和短信。“现在俺俩感情都淡了,没刚开始谈恋爱那会儿火热了。现在她总是张口闭口钱和房子,俺都乏了,打电话俩人都说不了几句话,就不打了……”
至于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李华耸了耸肩,说:“走一步看一步吧,等俺赚够了钱就回家盖房子结婚生小孩儿……”
李华乡土情结很浓,认为自己是农民,就是天生种地的料,以后还是要回家种田。在城市里,像他这样的农民工没有房子,没有稳定的收入,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家,只是过客。真正的婚姻幸福,就是和媳妇在农村平平淡淡地过日子。
“由于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父母对未成家的农村青年的影响还是较大的,例如,现如今在农村仅靠新生代农民工自己的力量是很难支付起结婚和盖房买房的成本的。”张红霞说,这使得现代绝大多数农村子女结婚都需要通过中间人介绍对象,然后才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此外,张红霞也表示,数年来,农村形成了以门当户对、着重地位财产、家族势力等为核心资本的传统婚恋心态,要求子女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如此,农村的婚姻都是操办的,有一整套繁杂的结婚程序,而且费用昂贵。据计算,现在农村男方家庭娶媳妇平均要花三万多块钱,对于一个农村家庭,结婚如同盖房子一样,属于花钱的大事。
新生代农民工的
爱情何处安放?
“大部分接受调查的农民工表示,他们对幸福的理解是‘衣食无忧,生活安定’, 区别于老一代农民工大多进入城市前已有家室,新生代的年轻人在五光十色的城市里着力寻找爱情的甜蜜,他们对婚 姻和爱情的向往与同龄人无异,只是这种向往被现实压得过于沉重。”张红霞分析,面对物质与精神难以调和的双重困境,他们在物欲横流的都市沉浮,品尝着苦涩,期待着爱情,憧憬着婚姻。因为历经过种种艰辛, 因而更易于满足,也更懂得珍惜幸福,夹缝中的爱情就如同黑暗中萤火虫的光芒,纵使微弱,却也给他们带去希望。
当新生代农民工被添加上“流动的,没有固定住所,没有本地户口,低收入”的标签,这些修饰性前缀就像一堵堵不可逾越的高墙横亘在城市的婚恋心态,将新生代农民工排斥在外。“没有任何背景可以倚靠,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靠自己去争取生活的幸福。”有婚恋专家建议,新生代农民工欲谋求情感幸福首先需要学会改变自身,养成正确的恋爱观择偶观,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工作能力,拓展自己的社交圈,掌握与异性沟通和交往能力,从而增进与恋人或爱人之间的感情。(记者 徐玉芹 施佳林等八人组成的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小组对此稿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