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老兵忆抗战峥嵘岁月:教官很严厉
中新网太原8月15日电 题:“黄埔”老兵忆抗战峥嵘岁月
作者 吕玮
“无论在什么时候,何种困境,都要活下去。要生存,就一定要去奋斗。”92岁的国民党老兵杨俊明因抗日救国考入黄埔军校,这段人生经历影响他一生。新中国成立后,他留在大陆山西,不再向身边人提及这段经历。
2005年,中国官方肯定国民党抗战时期的正面战场作用。15日,抗日战争胜利67周年纪念日,记者探访这位见证历史的“活化石”,共话多年前的峥嵘岁月。
爽朗的笑声、抖擞矍铄的精神、举手投足间军人做派,除了花白眉毛和头发,很难看出他的真实年龄。
老人说:“我一直保持着上军校时教官要求的生活习惯,算是对以前日子的一种默念吧,大概这也成了我活到这么大岁数仍然很健康的一个原因。”
日军全面进攻中国时,杨俊明还是河南潢川第七中学的一名初中学生。1939年,战争的炮火打到家门前时,他拿着两个银元,相约几个同学投笔从戎,从此离家。
在洛阳,杨俊明和同伴加入到当时的“三民主义青年团”,学习一年后,正式参军,被编入国民党抗日名将孙连仲的部队,负责为部队逢山开路、遇水搭桥。
1942年,与日交战进入白热化,国民党军队十分缺乏有文化、懂军事的年轻军官。渴望到一线战斗的杨俊明,报考黄埔军校第八分校,并被录取。在湖北武当山下的学校里,他度过了影响他一生的时光。
老人讲述,那时急需年轻军官,夜以继日的学习操练,教官全部是国民党校官将领。“教官很严厉,他们经常教导要为民服务、永不放弃生存意念,凡事都要争当第一。”
学校把三年的课程压缩至一年半,但是科目并没有减少太多。“有战术、操典、几何、微积分等二十多门课呢,还要学习英语,为了日后有可能被编入中国远征军。”
毕业后,杨俊明还是被分配回原部队担任防毒排排长,跟着部队驻守重庆门户三峡,后又随部队辗转过许多地方,最后一个阵地在湖北长阳县四方山,与日军阵地只隔着百余米宽的山沟,直至抗战胜利。
“与阵地共存亡,这是我的信念。当时在阵地上大家都很紧张,半夜要预防的日军摸哨、偷袭。双方阵地前埋了很多地雷,半夜猛地一声雷炸,以为是日军偷袭,一看原来是野狼踩住雷炸响了,这可能也算是一点残酷中的欢笑吧。”
1945年8月15日,日军向中国政府投降。杨俊明说,他当时处在连绵的青山里,与外界隔绝,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此后,解放战争开始。不久,杨俊明所在的部队在西安起义。1949年,在黄埔校友的介绍下他与战友甘玉芝结婚,育有四子一女。新中国成立后,转业至太原,自学成一名高级水利工程师,日子平静幸福,但因历史原因,将“国军老兵”的身份刻意深埋。
“我一直都很想念战友们的下落,可惜大部分应该已不在人世了。”新中国成立后,同学、战友们各奔东西,有的去了台湾,有的散落天涯,大部分杳无音。直到改革开放后,一位“转身”为商人的校友回大陆投资,才有几名老同学相聚。“我们拥抱、寒暄,就仿佛看到了以前的孩子般的单纯模样。”
杨俊明一直都期盼拥有一枚抗战老兵纪念章,去年年底,山西关爱老兵志愿者帮助他实现愿望。志愿者王慧景说,“其实,老人最渴望的是社会对他们过往的‘认可’,在抗战年代,他们是国之英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