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回应幸福指数严谨性质疑:抽样选取影响精度(2)
幸福排行到底有没有意义?
事实上,近年来不少机构都曾发布过关于城市幸福感指数的排行榜,然而这些排行榜一经发布,总会引来各种质疑,甚至不少专家也因此成为了网友攻击的对象。
对于幸福感城市的排行榜制作,苗元江打了一个比方:“就好像各个机构制作的大学排行榜一样,每一个榜单一发布,肯定会有人不满意,不满意就会攻击你,质疑你的公信力。”虽然从事了多年的幸福感研究,但是苗元江很少参与到排行榜的制作中去。“调查幸福指数没什么压力,你就按部就班的统计好了,但是一旦涉及到排行榜,压力肯定会有。”
幸福感指数排行榜,到底有无意义?对此,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中国地域、阶层、城乡差异之大,没有一套可整体套用的幸福评价体系来作全国性的研究,因此诸如幸福城市排名之类的榜单毫无意义。但同时他对各地打造幸福城市的追求表示认可,“幸福是主客观共同作用的产物,政府虽然不能直接施以民众幸福,但可为民众追求幸福创造必须的条件,如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体系、就业环境、治安环境等。至于个体的幸福则与其价值观直接关联,不同人的幸福体验五花八门。”
再幸福的城市,总会有不幸的人
每当有机构发布类似的幸福榜单,总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一方面,许多城市以“黑马”姿态杀入榜单,另一方面,该城市的不少网友纷纷叫屈,认为自己是“被幸福”了。
对此,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罗教讲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如果说一个幸福感指数从最初的设立到最终的制作不存在任何技术性原因的话,那么这种个人幸福与幸福指数的落差感来自于个体与主体的分歧,这就好像再富有的国家也一样有穷人,其实无论这个城市的幸福感指数多么高,总会有不幸的人。”
在罗教讲看来,作为个体的幸福感来说,影响它的因素有很多种,“比如说你的价值取向,比如说你对于幸福的主观感受。有的人可能觉得有钱就是幸福,也有的人觉得健康就是幸福,每个人对于幸福的标准不同,那么这种落差感势必是存在的。”除了个人与群体的落差之外,在社会心理学上,还有一种“相对剥夺感”的说法,“说的简单一点,就是‘人比人,气死人’。”罗教讲这样对记者说。“相对剥夺感”在目前转型社会中非常严重,其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贫富差距”:“比如说垄断行业,比如说政府公务员等等。”
虽然这种相对剥夺感不可能消失,但是对于政府来说也有着别样的意义:“它提醒我们的政府,已经尽可能的去营造一个公平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