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失独”家庭50多万 专家称风险需社会共担
“失独”家庭风险需社会共担
核心提示:据国家计生委2002年的一项专家测算,目前,全国有“失独”(独生子女因为疾病、意外事故等死亡)家庭50多万,并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如何让失独者走出浓重的心理阴影,不沦为问题家庭,如何解决他们的养老就医等现实问题?专家认为,政府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
数量每年在增长
幸福的家庭总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
晓宇是一个帅气的小伙,吉林大学的高材生,理想是做一个优秀的考古学家,平时喜欢写东西。他在毕业参加工作之后因为突发心脏病去世。
晓宇去世之后,妈妈每次看到晓雨写的诗都会泪流满面。实在太想儿子了,妈妈会到抛洒儿子骨灰的江边,大声呼喊:晓宇,妈妈想你,你回来吧!
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电影创作研究生廖琦立拍摄了一系列关于失独家庭的纪录片。她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失独家庭的故事:
哈尔滨市的一个三口之家,女儿在北京某大学读大四时,因为实习在外租房,一天晚上回家的时候被人奸杀。为了找到凶手,父母在外奔波,连续四年自虐似地住地下室,吃很差的饭菜。后来,杀害他们女儿的凶手终于被绳之以法。
“我去墓地祭拜我的女儿,如果墓碑底下是我,我该多么幸福。”这是那位母亲让廖琦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
“根据2002年的专家测算,独生子女死亡后,父母未再育也未收养子女的家庭有50多万,并且这个数字每年都在增长。”国家计生委原巡视员、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原理事长苗霞说。
大众理解很重要
晓宇去世之后,晓宇的爸爸总觉得别人在用异样的眼神看自己,“我一直在检讨,我到底哪做错了,上天要这样惩罚我。”晓宇的爸爸说。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秘书长史柏年认为,晓宇的父亲这样的心理,是失独者比较多见的一种心理反应。“这样的体验属于主观感受,不见得别人有那样的想法,但在他看来,别人好像是在责怪自己。”
但实际上,失独家庭有时确实还要承受来自他们的压力。曾经一群失独父母相约到一家饭店吃年夜饭。但当饭店老板知道这是一群失独者时,竟然拒绝让他们用餐,因为老板不想在过年的时候触到“霉头”。
有一位失去独子的父亲,一直非常坚强,但一次和同事发生争执,同事情急之下说:“你不就是一个断子绝孙的人吗?”这位父亲立刻被“打倒”,当场瘫软在地。
记者还了解到,一些夫妻因为失去独生子女而陷入感情危机。即使家庭能够维持下去,失独者罹患疾病的几率也高于普通家庭,因为失去独生子女的过度悲痛对身体的影响非常大。
“社会公众的理解很重要。大家应该有这样一种意识,失独家庭并不是问题家庭,媒体报道也不要把他们标签化。”史柏年说,“应该用专业的方法帮助失独者逐步走出阴影,迎接新的生活,不然的话,总是沉浸在悲痛中,对自己的身体和将来的生活都是极负面的。”
苗霞认为,社会组织需要做一些针对性的工作,例如成立失独家庭联谊会,把失独者组织起来,可以让他们互相倾诉、互相帮助,也希望有更多来自社会组织和民间的支持,包括公共媒体舆论,共同努力,让失独者走出阴影。
救助力度待加大
除了精神需求,摆在失独家庭面前还有更现实的问题:他们的经济补偿以及迫在眉睫的养老问题。
“我国从2002年开始实施的计划生育条例规定,地方人民政府要对失独家庭给予必要的照顾,失独父母可以按月享受国家补助。”苗霞说:“但这个保障是基本的保障,并且随着物价的上升,仅仅这点补助还是不够的。”
今年6月5日,一百多名失独者表达了他们希望得到经济补偿的愿望,并提出了具体的补偿建议:用全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减去孩子存活的年龄,乘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然后除以二。
对此,史柏年认为,失独家庭的补偿标准可以探讨,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最低生活保障不足以让这个群体安享晚年,政府有责任提高补偿标准,让积极响应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人也享受他们应得的补偿权。”
史柏年说,为了解决失独家庭的养老问题,政府要发展社会性的养老,包括机构养老、社区养老,尽可能地保障这些失独者年老以后的生活。(记者 宋利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