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故事看十年:“机器盯人”保平安
坐在指挥部,哪个居委会、哪幢楼的消防设施出现了问题,哪个巡查人员没有完成巡查任务,一目了然。这样的情形过去不能想象。
我在上海长宁区华阳街道做了十多年的安全管理员,管了多年的消防安全。过去,我们的安全管理大多是采用“人盯人”的办法,消防设施等管理采用的是动态检查的方式,大多是专项检查:一幢幢楼、一家家餐饮企业地检查,然后通过纸质表格上报,汇总速度比较慢,效率很低。8个同事一起查,一个星期才能收到全面情况。
随着城市信息化和智慧城市的建设,现在情况不一样了。通过与电信公司、上海消防合作,我们将街道、居委会、居民楼组划成三级网格,将社区内的“地方”分成14类475个点,灭火器等“物品”分成523个点,每个点位有电子芯片标识。巡查人员手持手机一样的终端,检查完指定点后,在芯片标识处扫一下,信息立即传到了指挥部:检查完成为绿色,待查为蓝色,未完成为红色。设备如有损坏,根据不同情况,可以迅疾地反馈到街道和消防,进行快速恢复。
因为网格化的实施,我们的工作方式变了。根据网格化的划分,每个巡查员负责若干个点位,定时巡查,改变了以往动态、专项式的管理,成为常态、静态的管理。在规定的期限内,电子系统会短信通知巡查人员,过期没查会反复发短信通知,催促你把检查完成。“过去是人盯人,现在是机器盯人,连犯错的机会都不给我们了。”巡查员们这样说。
网络化不仅让安全管理变聪明了,也让几级安全员的责任心提升了。每个责任人人手一个手持终端,绑点40个点位,所有的巡查工作都有电子记录,都可以追溯,也为追责提供了依据。
原来,安全管理难留人,人走了,经验也带走了。现在不同了,所有的经验和问题都留在了网格上,可以不断学习分析。更为重要的是,网络化形成了社会管理的快速反应机制:小到楼组、大到社区,一个不正常情况就可以快速传递,迅速地反应。
(本报记者 谢卫群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