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水道”问题成城市病 应急不足在于预警不准
编者按:7月21日,一场61年未遇的大暴雨让北京城遭遇严重内涝。其实,北京并非个案,在中国,许多城市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赶不上城市化的扩张速度。但,这也仅是一个表象原因。
尽管雨季已去,但大雨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却引发我们反思。为探讨中国“下水道”存在的问题,人民网采访组特别策划了“十问下水道”系列深度报道,以北京“7·21”暴雨为切入点,多路记者分别走访北京、广州、海口、赣州、合肥、青岛等十余城市,剖析全国城市内涝现象及智慧做法,将“下水道”问题作为当今一种多发的城市病,为其把脉,寻其成因,并以期探寻解决之道。
北京“7·21”特大暴雨之后,逃生锤“火”了。
“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逃生锤。”知名演员姚晨在微博上的一句调侃,引来15000多次转发。不少网友跟评,“买一个以防万一。”在淘宝网上搜索“逃生锤”,显示有10000多件“宝贝”,足见其热销程度。
“现在很多人卖逃生锤,真的不着调。”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中心副教授张小明对人民网记者说,“应急管理,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事情发生以后临时应急,而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遇灾逃生,只是城市防汛应急管理中的重要一环。但正是平日无用武之地的逃生锤,敲醒了民众的应急意识,也拷问着政府的应急管理体制。
应急管理,并非事后补救
7月,山东青岛同样遭遇特大暴雨,但市区并未出现内涝。它为何能经受住暴雨考验?
青岛市防汛办提供给记者的《青岛城市防汛工作流程图》上显示,其防汛工作分为5步,分别是:防汛准备、防汛预警、防汛启动、防汛实施、防汛考核。其中,防汛准备非常充分,包括了预案修订、制定方案,落实防汛责任,准备防汛机械,采购防汛物资,排水设施清淤,防汛演练等6个部分。
青岛市排水管理处相关负责人表示,重视前期预防工作是该市防汛工作特点之一。一是加强预案修编工作,同时围绕预案,展开形式多样的城市防汛演练,使各防汛单位熟悉预案的流程和应用;二是梳理防汛隐患,积极筹措资金对隐患进行整改,对暂时无法整改的,逐处落实防汛责任和责任人,确保城市防汛工作有条不紊进行;三是加强抢险应急物资、设备准备工作,组建各级城市防汛应急抢险队伍,明确拉动程序,“切实做到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
防汛应急管理,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但并不等于事前准备,事后补救。“应急管理有四个过程:一是事前,要预防、准备。比如,高速公路入口要关闭,大型活动要停止;二是事发,已经开始下大暴雨了,要做应急监测和应急预警,及时发布信息;三是事中,城市已被淹,怎么办?要做应急处置、现场救援;四是事后,可以恢复的就恢复,不能恢复的要重建。”张小明认为,我国不少城市防汛工作最大的问题是应急准备不足。
应急预警,可以做得更多
应急准备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张小明指出,关键还在于预警不准。
7月21日,北京实际降雨级别远远超过24小时前预报程度。此外,许多网友认为,气象部门发布预警渠道过少,应向市民发送预警短信;7月25日,北京预报或将迎来新一轮强降雨。公司提前下班了,预警短信发手机上了,排水集团提前到位了……暴雨却“爽约”了;7月28日,全城再次严阵以待大雨乃至暴雨,但大雨或是暴雨仍然没有出现。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姜付仁认为,近年来,我国气象预报虽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的预报能力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日本不仅对未来36小时以3小时为间隔的降雨量进行预报,还针对强降雨进行短历时和实时预报。短历时预报是预报6小时内每小时的降雨量。实时预报是预报1小时内每10分钟的降雨量。而我国气象预报仅针对白天或黑夜,时间划分较粗;只能做出小雨、中雨、大雨或暴雨的预报,尚不能做出比较准确的小时降雨量预报。因此,他建议,我国应该大力引进或开发先进的暴雨短时预报技术,提高应对暴雨预报预警能力。
除了预报不准,网友反映的问题集中在预警短信上。对此,北京市气象局副局长曲晓波曾回应称,气象部门有短信终端发送渠道,但是北京有2000万常住人口,95%以上拥有手机,但是发送短信的基站却十分有限。“之前测试的结果是,一条短信出去之后,一秒钟最快能发出去400条,按照这个速度,全市市民都收到短信要很长时间,如果接收到短信时灾害天气已经结束,预警也就没有意义了”。
对于以上问题,张小明向记者透露,去年11月,国家启动了一个重大项目——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该系统要求各省、市配套建设,目前山西、广东、湖北等5个省份已经建设完成。其发布手段主要包括网站、手机短信、广播电视插播、电子显示屏等。力求公众能在10分钟内收到相关预警信息。(记者 李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