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中国:美国父子与南京的半个多世纪缘分
中新社南京11月12日电 题:一对美国父子与南京的半个多世纪缘分
作者 孙莹 江怡 吴雨蒙
David,一个留着细长辫子的美国人,喜欢穿着满身是“龙”字的唐装,站在南京师范大学的讲台上表情丰富、手舞足蹈地讲课。他还有一个更具“中国范儿”的名字——姚道德,这是他深谙中国文化的父亲根据《道德经》为他取的名字。12日,David与记者聊起,他们父子二人与南京半个多世纪的缘分。
“如果当年我父亲不是在南京得到救助,不知他将会遭受多大的灾难。或许,日后也就没有我和南京的这段缘分了”,David提起其父当年的境遇,满是感慨。
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后期,David的父亲GaryKlatt中尉,作为援华空军飞行员来到中国。一次执行任务时,由于飞机出现严重故障,GaryKlatt中尉驾驶的B29“超级堡垒”轰炸机在南京紧急迫降。“当时父亲的伤情严重,被南京的修女发现后进行救助,这才渡过难关”。David转述着他父亲的经历:“时至今日,92岁高龄的父亲提起这段南京往事,依旧是感动不已。”
68年后,David在南京师范大学做外教已有5年,提起当初到中国的渊源,David坦言,他在50岁时,在美国结束了一段失败的婚姻。“没有事业、没有爱情,那时的我,就是一个彻彻底底的失败者”,David回忆说:“当初原本专程到南京学习中文,谁知机缘巧合,做了外教老师。这让我再次点燃了对生活的热情。”
“最初在美国,我读的专业就是中医”,David提起曾经的专业和现在的职业,言语中满是自豪:“医生和教师本质都一样,一个医治肉体、一个医治心灵,这两种事业都对人类发展非常重要。”
江怡是南师大英语师范专业的大二学生,提起这位和南京有“深厚渊源”的老师,她说:“他很随和、特别逗,除了英语专业知识,David还教我们要有更多的生活思考。他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他关心环保、反对浪费,对我们的影响很大”。
“现在如果我要用塑料袋,就会立马想起David,然后就会默默地把环保布袋拿了出来”,江怡笑言。
“父亲和我都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父亲当年在南京被救助,现在我在这里体验着学生们带给我的快乐”,David停顿了下,扬起语调:“我能回报给这个美丽国家的,只有一群更好的青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