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晒民间铺张浪费现象:女白领花半年薪水买裙子
花父母的钱奢侈消费
“我爹有的是钱,我不花谁花?”一学生振振有词地说。“我们辛辛苦苦这么多年,赚钱不就是给孩子花嘛!”其父母情真意切地说。如今在我国,有这种想法的人着实不少。它导致一种现象,就是奢侈消费年轻化日益严重。
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宿舍有6个人。小郭同学家里的经济条件非常好,在我们看来很昂贵的东西对他来讲都是“小儿科”。记得大三下学期时,他跟我们说要买一台电脑,电脑的价格在1.2万元左右。我们都是学一个专业的,知道那么好的电脑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讲根本用不上,况且,依他的兴趣爱好,有了这个电脑,无非是又有了一个打网游的利器。我们劝他不要买,他说:“买一台用着,多爽!你们那种的都不行,在我的电脑面前都是垃圾(浮云)。”周日回家后他跟父母说了,父母也觉得买这电脑有点浪费,没有答应他。小郭同学不高兴了,一气之下就回学校,在学校住了两个星期不回家,父母的电话也不接。他跟我们说,不给我买电脑我就不回家,看他们怎么办!
没想到这办法还真灵。就在第二周的周日下午,小郭的父亲开着车来到学校,一进寝室,把手里崭新的电脑举着,冲着小郭说:“儿子,电脑给你买啦!”小郭一听,从床上坐起来,满面笑容。他把电脑接了过来说道,行了爸,你要是忙你就先回吧。他父亲也没有说什么就走了。我们说:“你应该谢谢你爸。多好啊,这么贵的电脑都给你买啦。”谁知他说了一句话,让我们无话可说:“我爹有的是钱,我不花,谁花?而且我就知道,我这招屡试不爽,哈哈!”
像小郭这样的同学,我们还能够接受,因为毕竟人家家庭条件好。可下边的这位做得就有点过分了。小吴是我们寝室几人中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的,一直以来都比较勤俭节约,可因为攀比心理和虚荣心作祟,他也变了,一下子就改变了我们对他原有的认识。
那段时间智能手机流行,我们都将手机换成了触屏、名牌的。而小吴呢,手里拿的还是我跟他一起去充话费赠的手机,用了大概3年了。有一天,我听见他打电话说,不行我也要换,换还要换好的。现在我们宿舍的同学都用那样的手机,我要是还用这个多没有面子!最后一句提高了嗓门:“要是不给我买手机,我就不念啦!”
我看他不高兴,就劝他,别跟父母生气,不就一部手机吗?不值当的。他回了一句,要不咱俩换手机用?我就没法接话了。过了几天,他拿了一部新的智能手机,高兴得不得了,跟宿舍里的同学交流手机的功能什么的。此时我想,为什么父母会一次次答应孩子无理的要求呢?
今年暑假回家,我跟父母说了这件事。我妈说,“估计他爸妈也不舍得孩子被人瞧不起。再就是做父母的挣钱不就是给你们花吗?”听到这句话,我心里不是滋味,没有那种受到父母的疼爱而幸福的感觉,反而觉得正是他们的这种溺爱心态,才会让孩子的要求越来越离谱,欲望越来越难以满足。
内蒙古 黄晓峰
奢侈品掮客
我们单位位于市中心,这儿政府机关林立,购买力强,相应地衍生出了各种高消费场所。前不久,一家“奢侈品国际潮流店”隆重开业,烫金的大字醒目耀眼。
那天,我正在上班,一个穿着气派职业装的年轻人敲门进来,彬彬有礼地介绍说,他是那家奢侈品国际潮流店的市场推广员,他们店的主要业务一是售卖各个名牌厂家尤其是国外的名品,另一个就是在顾客和市场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具体来说,就是顾客不论从网上还是从其他渠道了解到世界上的新款高档消费品的信息,而又不知如何获取时,交给他们就全搞定了,货到付款,收取10%的手续费。店里最近正在发展VIP会员,成为会员后手续费减半收取,即5%。临别时,他还留下了自己的名片以及印制精美的《奢侈品全接触》画册。我随手翻了翻画册,名表、名酒、名车、古玩、字画……吃穿行用娱,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当然价格也绝对“奢侈”,几乎寻不到万元以下的东西。
下班后,抱着好奇的心理,我来到这家奢侈品店闲逛。大大出乎我意料的是,店里的生意出奇地好,有人相中了名表、名包等,眼都不眨一下就结账拿走,还有的要求订购某某牌子某某款的,爽快地交了订金。一个个财大气粗的样子。
我实在受不了这样的氛围和情势,很快离开了这家店。临出门的时候,有店员送给我一张宣传彩页,让我看看有什么喜欢的。我苦笑一声,悄悄地把它扔进了废纸篓。因为我知道,它对我毫无用处,一个小老百姓,永远也不会成为奢侈品的“拥趸”。
河南郑州市 耿宝文
校园弥漫奢侈风
我的家在新疆,父母都是做生意的,家庭经济状况还不错。我现在是四川某大学的一名大四学生。当我满怀憧憬进入大学时,一些潜在的东西被激发了,它不是学习的热情,不是奋斗的激情,而是奢侈消费的虚荣心。
一进校园,看见身边许多人的穿着都是名牌,如鞋子基本上是NIKE(耐克)、adidas(阿迪达斯)等。想着自己高中时穿个“特步”都觉得了不起,看来大学生真的高了不止一个档次。进教室上课,许多人拿出的不是笔记本,而是一款款触屏手机,可以将老师在课堂上放的课件直接拍下来。有几个同学用的仍是按键式手机,都不敢拿出来示人。我心里的王牌手机是NOKIA(诺基亚),却是大家觉得该淘汰的。
回到宿舍,大家经常七嘴八舌地聊衣服、化妆品,说着说着变成化妆品大比拼了,谁谁的护肤套装好、谁谁的睫毛膏上档次、谁谁的口红是名牌。同学每次逛街回来,都会在宿舍里当着大家的面一件件试穿新买的衣服。每当这时,我心里的“小恶魔”就告诉自己,这周末我该去买衣服了。因为别人都买了,自己家庭条件又不差,干吗不买,钱不就是花的吗。而且每次向父母要钱,他们从不说不给,还说这辈子挣钱就是为了我。有句话说:“欲望是填不满的沟壑”,而我觉得应该是“深渊”,一脚踏进去就越陷越深。
我们宿舍有5人,3人的家庭条件不错,两人的家庭经济状况很不好。而其中一个叫小玉的,家里很贫困,有3兄妹。她长得很清秀,刚上大一时我很喜欢她,虽然有点土气,但是给人的感觉很懂事。她告诉我,她上得起大学是因为申请上了助学贷款、绿色通道,加入了贫困库有补助等,还说将来要挣很多钱。当时我看见的是她的认真和努力。可是后来,或许是她第一次给自己脸上补粉时,因为补得太白被我们嘲笑而发生了改变,或许是大家老是聊一些高消费的东西发生了改变,或许是别的东西。总之,我看见她打扮得越来越时尚,越来越会化妆、粘假睫毛、贴双眼皮,衣服也越来越多,而买这些衣物的钱都是她逃课出去打工赚来的。她的腰杆越来越直,有一次,她在宿舍高声地对我们说:“我卡里现在有两万多元钱了,都不知道干吗用,先存着吧!”
我们学的是新闻专业,这个专业有一些对单反相机的需求,大家基本上都买了。有一次我在宿舍过道里听见班里一个女生大声哭喊着:“我就要买,你给不给买?班里的人都买了,就我没有,你要不给我买,我自己赚钱买……”后来,我看见她拿着8000多元买的单反相机,跟其好友一起在校园里拍照。
其实我们都知道我们这个年纪这样奢侈消费不好,但攀比虚荣就像毒品,沉浸于此,忘了自己。中国人的攀比风气越来越严重,有钱要买,没钱也要买;必要的要买,不必要的只要有“面子”也要买。连外国人都知道,中国人因“好面子”导致对奢饰品的“追风”。
新疆伊宁市 晓童
沉迷奢侈品的三种境界
有人认为,对奢侈品的渴望,在人类中亘古不变。人们永远寻求物质的证据来向他人和自己证明自己的成功。这个愿望在今天依旧保持强烈,而如今有越来越多的途径让消费者在这方面得以满足。时尚奢侈品提供的就是这样的途径。另外,时尚产品还可以展现使用者的品位和特别以及作为身份的象征。
在上海等中国的大城市,有一些年轻的白领女性,不惜为了买一条裙子,花上半年的薪水;在日本,一些年轻女性消费不起多个皮包,就每人买一个,几个小姑娘组成小组,谁有需要谁就使用新的皮包,保证在不同的场合,都有不同的服饰和配件出现。购买真品,这是第一种境界。
当然也有买假货特别是买所谓的“A货”(精仿产品)来“武装”自己的,或者是使用一些外观同奢侈品似像非像的仿冒品,这是第二种境界。
但是现在有更有意思的举动,姑且称为第三种境界。有些人特别喜欢提着品牌购物袋招摇过市,高档的到LV(路易威登)、香奈儿,低档的甚至可以到屈臣氏。其中不排除有消费者是因为名牌购物袋比一般的购物袋更厚更坚固而更偏爱,但我相信绝大多数人是为了面子。由于我国强大的A货制作技艺和消费市场,在地铁里、公交车上、马路上、餐厅里,如果手提一个LOGO(商品的标识)明显的包包,十之八九会被认作假货,其中难免会“误伤”真正的奢侈品消费者。更有难言之隐的是,有的奢侈品LOGO不够明显,大多数人又不能慧眼识珠,但是手拎一个有着硕大LV标志的购物袋,上述一切烦恼都排除了。其中暗含这样的信息,我拿的是专柜正版货,我也是有钱人。拿着品牌购物袋,身上的品牌服装、手中的品牌包包,似乎也更像真的了。
不曾想,名牌购物袋居然进入了流通渠道。据报道,在中国的购物网站上查一下,私人出售的二手专柜纸袋价格,都在四五十元,有的纸袋则卖到七八十元。还有商家专门生产、批发名牌包装纸袋,每个则在15元左右,几乎覆盖了所有知名奢侈品牌,其中一家网上店铺打出的广告词是“送人必备”。一位店主介绍,批发购买纸袋的客户,一般是做“A货”生意的,配备纸袋能使商品更好卖,而包装的价格又会另外收费,所以卖名牌“A货”的店铺从纸袋上也能赚到二十几元的利润。而零售购买的客户,有的是自用,有的则是作送人礼物的包装。
从成千上万的奢侈品包包,到成百上千的香水化妆品,再到百八十元的购物袋,为的都是面子,但买购物袋,显然是造假。既然造假,就要选最便宜的。更有意思的是,这样的购物袋并不只是国人喜爱。据报道,韩国很多二手购物网站上都有这样的交易,这些名牌购物袋的价格高达30美元。可见有的人追求奢侈品确实已经到了疯狂的程度。
上海消费市场运行分析研究组 沈若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