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老汉常年睡隧道乞讨 攒够百元寄回家供养老爹
佛山
流浪者多不愿受救
救助站对流浪者有救助次数、时间的限制,流浪老人无人供养宁愿孤身讨生活
12月2日夜,15摄氏度,寒风轻刮,韩老头蜷缩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前的过街隧道里,而老王则依然在江湾立交打地铺。他们是孤独的城市露天栖息者,栖霜宿露,需要棉被、棉衣御寒,但是,他们折射出的农村养老、家庭沟通等问题更待解决。
镜头一:流浪老头长年睡隧道
12月2日白天,冷雨难得不再下了,被雨打湿的街道经风一吹,很快变干,市一医院门口的隧道也不再潮湿。夜晚9点,往来隧道的人渐渐得少了下来,韩老头抱着自己的铺盖,在隧道内一个绿色的垃圾桶旁找到了合适的栖身之处。
他先将一块纸皮铺在地上,再准备将床铺往上铺。此时,一个背着大背包的路人停下来,从钱包里掏出两块零钱递给他,他连忙弯下腰,伸出双手接过钱,嘴巴蠕动,像是道谢。在韩老头看来,路人还算友善,倒是一些拾荒者让他烦心:“放在铺盖里的药,夜晚睡着了,竟然被人捡走。”
69岁的韩老头家在河南驻马店,他说在家里种田挣不了什么钱,村里的男人多都出来了,或打工,或捡破烂。十年前他从二楼摔下来,把腿摔坏了,每到冬天,脚就会冻肿,为了避寒也为了谋生,他索性跟着老乡一块来佛山,从前年开始,每年11月份来佛山讨生活,春节后再回到河南家中。
在佛山讨生活,韩老头心里惦记的是家中99岁的老爹。虽然他有两儿一女,但都在乌鲁木齐打工,有自己的家小要养活,根本管不了他夫妻俩跟他老爹。韩老头只能自己挣钱维持家计,“每攒够一百、两百就打到卡上,寄回家”。
镜头二:白天打散工晚上住桥底
与韩老头一样,在这个城市栖霜宿露的还有老王。
12月2日0时54分,江湾立交桥底,气温11摄氏度,冷雨夜。江门鹤山人老王已经收拾好,歇下了,一辆老式的凤凰牌自行车静静地在他身旁“陪伴”着他。
江湾立交是老王固定的栖身处,他在此打地铺已有一年多。与韩老头不同,老王并非乞讨者,是打散工的。“帮人铺地砖,搞装修,有时有得做,有时没得做,多时一个月搵一两千元,少时几百元。”老王也想租间屋住,却因身份证是一代身份证,人家不肯租房给他。老王每天吃七、八块钱一份的快餐,剩下的钱都用在抽烟上。夜晚十来摄氏度的气温,穿棉衣的路人都缩着脖子拉紧衣襟,老王却说不冷,“已经习惯了。”
初跟老王聊天,他怀有很深的戒心,问他是哪里人,他只答是“五邑的”,问他今年多少岁,他就说“几十岁”。来佛山是因为“在家里跟儿子不知说什么好”,他说趁自己还能干得动,在佛山做几年散工。
在江湾立交,老王有个“邻居”,也在那睡了一年有余,可是老王只认得他的样子,并不知道他的姓名。“像我们这样的,很少会相互问姓名,问了别人也不一定跟你说真话。”老王笑着告诉记者。
纠结:职业乞丐不愿去救助站
被问及是否愿意去救助站时,韩老头摇起了头。“那里白天也把人关着,不让出去。”他说。
不愿意去救助站的并非韩老头一个。
11月27日上午9点半,佛山气温最低12摄氏度。寒雨绵绵,一辆载有佛山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的救助车穿行在江湾立交、城门头下沉广场、莲花广场等地,给冷风中的流浪、乞讨人员送御寒物资,劝导其回家或接受救助。
“冷不冷?给你们送盖的穿的来了!”救助人员给每名流浪者送去了军用大衣、保暖被,还有鞋。多数流浪者很高兴,但也有人不大理睬。当救助人员提出是否愿回家或到救助站时,多数流浪者拒绝了。一路上,劝了13人,仅1人愿去救助站。多数乞讨人员宁可流落街头,也不愿回家。
佛山救助站共有160个床位,接受救助的流浪者一概包吃包住,还有热水洗澡,为何这样的冷天流浪者却“不买账”?救助站工作人员认为,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救助站本身只是临时性救助场所,提供10天救助,对救助对象有救助次数、时间的限制;更主要的是,救助站工作人员会劝导流浪者并买票送其回家,却不提供资金补贴。相比之下,一些专业乞讨者,越是天气冷,能得到市民施舍的越多,如果进了救助站被送回乡,便失去了发财的机会。
救助站工作人员感叹说,流浪者不愿回家一直是救助难题。当日,留宿于救助站的仅有3人。
今年8月份就佛山为美化市容下令驱逐乞丐一事,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的乞讨者陈婆婆也告诉记者,她在佛山火车站附近租了个房子,月租在400块以下。每天早晨7时,她会弯着腰,拄着竹竿,从佛山火车站附近步行到鸿运汽车站,开始一天的行乞,夜晚7点就返还出租屋内。市民称陈婆婆这些人为职业乞讨者。
韩老头和陈婆婆都说,虽然有孩子且已经长大成人,但他们只能勉强维持各自的生活,无余力供养老人。虽是风烛残年,他们也只好拖着虚弱的身子来佛山过日子。他们是城市露天栖息者,需要御寒需要果腹,可是,他们折射出的农村养老、家庭困境等问题更待解决。(记者 黄晓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