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护车遭堵致伤者死亡 北京急救中心回应网友疑问
视频:急救车被堵死回应:社会需要整体形成避让意识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北京12月11日电(记者 马学玲)近日,北京一辆120急救车在路上遭堵车终致伤者死亡的消息引发热议。在将矛头指向社会车辆冷漠的同时,也有网友提出疑问,急救车为何不选择其他道路,社会车辆到底是不愿避让还是无路可让云云,对此,北京急救中心相关负责人11日与部分媒体见面,逐一回应。
12月7日晚高峰时段,北京市海淀区田村北路一年过五旬骑车人不幸被轧成重伤,随后在被120急救车送往最近医院的路上,遭遇严重堵车,贻误救治时机,最终不幸去世。
此事一经披露便引发强烈关注,微博上,许多网友在将矛头指向社会车辆冷漠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疑问。有人对其线路选择提出质疑:其实,从事发地田村北路到武警总医院,不一定非得走金沟河路,因为这是一个双向双车道,如果走复兴路的话,状况会不会好一点,因为这是一个三车道,急救车可以在公交专用道上快速通过。
“如果绕行复兴路的话,永定路口会是一个巨堵的地方,因为在通常情况下,由南往北通行此处就很困难,走复兴路就绕远了,我们的避讳就是绕远。”北京急救中心的王雨竹医生亲眼目睹了这一场悲剧。她在急救中心今日的记者会上介绍,其实司机当时首选路线是穿行航天部二院,但因为金沟河路路口发生了一起公共汽车与私家车的刮蹭事件,所以没有成功。
“从现场到医院不到3公里的路,足足走了40分钟!”王雨竹这条微博被广为转载,很多网友追问,发生这起悲剧,到底是社会车辆不避让还是无路可让?
“最妨碍我们前进的,就是自行车道上违章停靠了社会车辆,致使我们不能借用自行车道往前走。”她说,但自行车道上并非停满了社会车辆,所以还是有一定的避让空间。
这件事情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北京市急救资源的关注。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范达在今日的记者见面会上介绍称,北京急救中心日均呼入电话约6000次,与急救相关电话1000次左右,出车次数900到950次之间。
“这件事情传达一个信息,就是老百姓急救呼叫需求上升很快,呼叫满足率还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程度。”他认为,这件事情反映出的,不仅是如何避让救护车的问题,更反映出社会如何更加高效利用120急救公共资源的问题,乃至如何保障百姓日常生活以及生命安全的问题。
他介绍,目前虽然每天有1000多次与急救相关的呼救,但真正需要现场急救的也就30%左右,所以,目前正在考虑如何区分和满足不同需求,如何保障自救资源正确的使用。
另外,有网友提出,我们能不能借鉴吸收国外的先进模式或经验,对此,范达说,国际上主要分为英美模式和法德模式,区别在于,前者是第一时间把病人送到医生身边,后者则相反,是把医生送到病人身边。中国采用的是后者,因为这比较符合我们国家的现状。
近年来,急救车被堵在路上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事情屡见不鲜,悲剧屡屡上演,人们为急救立法的呼声也渐高。范达介绍,目前,北京急救立法立项工作已结束,现在正在进行法条的编写。至于何时能与公众见面,他说,目前尚无明确时间表,但估计应该在一两年之内。
他透露,北京急救立法主要从三方面着手,一是要规范政府,加强急救方面投入和监管;二要规范急救医疗机构,进行标准化建设和服务;三要规范民众对于急救资源使用,比如什么情况下急救人员须立即到场,什么情况下可通过预约或其他形式解决问题。
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立法,在保障道路交通方面提供一些帮助,但通过这一部法或者规章来解决道路交通拥堵的问题,这是不现实的。他指出,道路交通这是现实,但是公民的意识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这方面的意识,道路再通畅,这种悲剧依然会发生。
“让120飞起来,一直是我们的梦。”对于网友关注的空中急救相关情况,范达也做了简要介绍。他说,目前已经进入模拟舱培训阶段,此外,已和警航大队进行初步接触,希望通过包括与政府、航空公司等合作,能够解决这些问题。 至于何时首飞,“我想这个梦想一定会很快实现”,他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