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接连两起农民工冻死街头 暴露救助制度短板
郑州接连两起农民工冻死街头事件暴露救助制度短板
半个月的时间里,郑州连续发生两起农民工冻死街头事件。尽管原因仍在调查,真相尚待披露,但生命的逝去着实令人痛心。面对接连发生的悲剧,不禁要问:如何让立交桥下的冬天“不难过”?
据报道,11月30日,郑州的一座立交桥下,一名农民工在露宿20多天后身亡;12月12日,在郑州解放路和二马路交叉口,一名中年男子在路边坐了三天三夜以后身亡。血淋淋的悲剧,也一再刺痛公众的神经,让每个善良的人倍感伤心难过。
要让立交桥下的冬天“不难过”,首当做好现在仍然夜宿立交桥的农民工的救助工作,保护好每个人最起码的生命安全。郑州街头每天都有大量流动的农民工,他们很多是举目无亲,无所依靠。其间少不了因一时找不到工作而忍饥挨饿者,也少不了初来乍到露宿桥下者。现实用两条生命的代价敲响了警钟:照顾好这些活着而暂时受困的人,是眼下最急迫最重要的事情。
要让立交桥下的冬天“不难过”,有关部门还要严谨负责地调查,尽快还原真相,给逝者以告慰,给公众以交代。一座繁华的城市,两个死在街头的生命。他们是谁,从哪里来,遭遇了什么,如何死去?是意外、疾病抑或救助不力?接连发生的悲剧,是偶然还是必然?面对公众一连串的疑问,有关部门务必要拿出令人信服的依据,及时公布真相,切不可让生命的挽歌化为风中的叹息。
要让立交桥下的冬天“不难过”,为政者还应认真从事件中吸取教训,总结反思,对制度进行查缺补漏。在真相公布前,不能简单地将责任归咎于民政部门的失职。但短期内发生的两起悲剧,也着实暴露出了当前救助制度方面的不足与短板。如能以此为鉴,在血的教训中砥砺前行,避免制度建设上的“原地踏步”,也算是不幸中的幸事。(记者张兴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