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失陪族反思:忙只是借口 陪家人时也心不在焉(2)
![](http://i3.chinanews.com/2011/news/images/1.png)
失陪现象
那些时间,你不在场
日前,红星美凯龙在全国15个城市开展了以“爱家时间”为主题的社会调研活动,并发布《让一亿人触目惊心的不在场证明》视频调研报告,提出了“失陪族”的概念。视频中描述了一幅家庭中我们不在场的那些心酸或美好的画面:
“你有多久没坐在家里的沙发上安静地看书了,你有多久没为家人端上自己亲手做的美食,你有没有想过,他们在你脑海中的样子,是否还停留在昨天?你有没有想过,你的生日最该和谁一起度过?”
“当你春节回家却不停低头发短信刷微博的时候,他们正把没有味道的年夜饭塞进口中。当你在KTV包厢里和生意伙伴灯红酒绿的时候,她正在看不到尽头的孤独中辗转难眠。你是否还记得她第一次对这个世界说了什么?是否还记得上一次陪她做游戏是什么时候?”熟悉而常见的场景戳中很多“失陪族”泪点。
视频中的调查数据显示:59.9%的人对父母的印象停留在以前,仅有不足28.5%的都市白领过生日时会和父母一起庆祝。“嗯,好的,知道了”成为前三名最常跟父母打电话时使用的话。50%的人在忙碌过后,面对伴侣时不想说话。中国广告和传媒等行业黑白颠倒的作息相当于法国时间。每天有超过5000个婚姻解体。大多数职业经理人的周末都被因公出差占据。近10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把孩子交给了电脑和电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正成为生活中一项奢侈品。
失陪原因
为了这个家?其实是借口
社会学家认为,日益繁忙的工作是导致家庭成员共同分享家庭生活时间流逝的重要原因。有人绘制了大都市上班族一天时间分布图:一天24个小时,睡觉8小时,吃饭2小时,穿衣洗漱1小时,上班10小时,来回路上1小时,上网娱乐1小时,剩余的时间仅为1小时。
“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中年人,特别是男性,正处于事业上升期,在家庭生活中投入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较少,造成职场和家庭失衡。”湖南省社科院教授方向新认为,没有必要过于强调“失陪族”的概念,这是人生一种必经阶段,主要还是看个人的平衡和选择。
“我们真的有选择吗?”在省心理咨询师协会秘书长石鹏看来,外部社会的压力和节奏让很多人无法主动选择,更多的是被动接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社会中充满各种不确定因素,我们只能通过让自己忙碌,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在不确定中寻求一点确定感。”石鹏说。
“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不只是个比喻,英国科学家研究发现,近10年来,城市里成年人的步行速度提高了10%。在一些经济发展比较迅速的都市,新加坡和中国的香港、深圳等地,许多都市人都是“小跑着”穿越大街小巷。
此外,人口迁徙和流动也是不少家庭分居的原因。记者调查发现,“在异地工作或上学”是没有时间陪伴家人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工作忙应酬多”,还有15%的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特别想过这个问题”。
“其实一切都是借口,借口工作忙,借口距离远,借口路不好走。长沙到郑州,飞机才一个小时,火车一晚上。现在又有了高铁,4个小时就到了,有时候就是怕麻烦。”牧西也反思过这个问题,他的回家计划已经酝酿了一个月还没有实施。
不过,他也时常和同龄的朋友感叹,人生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确实很少:小时不懂事,算是过得很自我;然后就是拼命读书,为了父母也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大学毕业,开始拼命赚钱,买房、买车、结婚、赡养老人……“总觉得过了这一年,经济情况就会好转,但一年过去了,发现新的需要又出来了,日子还是紧巴巴的,又要努力赚钱。于是一年年就在赚钱中过去了,热闹了朋友、伙伴,却渐渐遗忘了家人,可笑的是我们总有无数个借口,最常用的借口就是——‘我还不是为了这个家?’”
失陪后果
对亲人的印象还停留在以前
有数据显示,由于长期缺乏沟通,人们对父母现在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许多人“对父母的印象更多地停留在以前而不是现在”。而对祖父母辈亲人的陌生感则更明显,不久前,微博网友@诺伊Noyee讲述了她和奶奶相见不相识的故事:
“每年春节我都会去奶奶家,之后再去便又到下一年春节。我十几岁的时候,奶奶70多岁。昨天,我匆忙路过,留下要转交的东西。奶奶竟然看着我问:‘你是哪位?’因为是老家的方言,我听了两遍才明白,而后怔在那里……原来那疏远的距离让我只记得自己不再是十几岁,而忘记了她也不再是70多岁了。”
“老人们早已习惯了我们的离开,习惯了为我们着想。”在长沙做生意的东北汉子刚哥说起老父亲便泪流满面,“父亲7年前得了癌症,那时候我的生意刚刚有了起色,父亲逼着家人不准告诉我。5年前,父亲去了后我才知道。原来那年我回家过年,他强烈要求出院,就是不想让我分心。”
“失陪”也可能造成孩子对父母感情弱化,“儿童3岁以前和父母有生理基础上联系,即使父母不在身边,对感情的影响还不算非常大。3到6岁是和父母建立心理关系的时期,如果这段时间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会把对父母的依赖转向身边其他人,例如爷爷奶奶,一旦这种替代关系建立起来,对父母的依赖和感情会逐渐弱化。”石鹏建议父母们尽量在孩子6岁前能陪伴他们。
即便是陪在家人身边,也有不少人“心不在焉”。《不在场证明》中的数据显示,七成以上的女性因为长期缺少陪伴而缺乏幸福感,50%的人在忙碌过后面对伴侣时表示不想说话。
深读·反思
这真的是我想要的吗?
“时光时光慢些吧,不要再让你变老了,我愿用我一切,换你岁月长留……”每每听到筷子兄弟的这首《父亲》,刚哥总会忍不住落泪,子欲养而亲不待。父亲下葬那天,他喝多了,半夜醒过来,想了很多。“自己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忙着谈生意、应酬、会朋友,看着母亲骤然老去的容颜,会忍不住问自己:‘这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
微电影《时间门》里,一位事业有成的男人忽然患上失忆症,在记忆最终消失前,终于懂得了生命中的轻与重,只有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才具备了不朽。遗憾的是,他发现自己无数次错过了真正的幸福生活,错过孩子的生日,错过年夜饭的欢聚,错过与家人的出游……“很多人都在选定的方向上急速奔跑,跑着跑着发现自己跑错方向了,原来幸福在另外一个方向,就像微电影中的男主人公。”心理学家张怡筠看完电影后表示。
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我们应该追求和享受的?在记者的调查中,41%的人选择“小富即安,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家人,享受生活。”36%的人选择“尽最大努力积累财富,为家人创造良好的物质生活。”还有5%的人表示“不知道,被动接受生活。”
“一方面,人的本性中有对家庭的眷恋,渴望人跟人之间近距离的亲切接触,尤其是跟亲人、朋友,这种接触不需要任何社会性场面的加冕。”但另一方面,我们又有社会性的一面,有一种潜在的“迁徙”本能,不断往外奔,去争取社会的认可。石鹏认为,“做父母的终极任务是随时准备好孩子的离开,子女也在随时准备着离开。”从心理需求上看,人到中年,会逐渐回归内心,寻找自我,思考真正想要的东西,所以难免会有抱怨、否定。“近几年来,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被定为法定假日,从形式上也是一种向传统的回归。向传统的回归就是向人性的回归。”(记者 张萌 千灵坡)
>社会新闻精选:
![](http://i6.chinanews.com/2011/news/images/16.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