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 盼拓宽交流平台
目前,兰州市流动人口超过100万,其中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所占比重近半数,作为这个城市的新市民,除了工作之外,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是其能否真正融入城市的一个重要考量。那么,他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平台?如何帮助他们拥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近日,记者走进靖远路街道辖区用工较为集中的食品工业园区的部分企业,聆听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声与期盼……
多才多艺音乐点亮青春
在陇萃堂位于九州中路社区的生产车间,记者见到了来自天水的小伙子王玮。90后的王玮言语不多,有些腼腆,采访时很少有多余的话,可是当他拿起吉它用手指拨弄琴弦时,就像换了一个人,伴着歌声与音乐显得那么阳光且有魅力。当他轻声哼唱《同桌的你》时,其他工友为其合拍伴唱,他们一同沉浸在音乐里,脸上溢满了幸福。据了解,在企业几百人的团队中,像王玮这样的新市民就占到了95%,而王玮一年之内除了八月十五和春节回趟老家,其余时间基本上全在厂里,每天下班后其他工友都回宿舍时,他却来到活动室,寻找属于自己的音乐梦想。王玮告诉记者,除了工作,他还有个音乐梦想,就是想组建个小乐队,现在他已经邀请来同样喜爱音乐的工友翟龙宾、李龙充当吉它手和贝斯手,自己则担当鼓手,目前还缺少一个主唱。他希望能自己作词作曲,带着自己的乐队,走进社区、幼儿园、空巢老人家里,把音乐与快乐传递给更多的人。
在靖远路街道九州中路社区的“幸福驿站”,来自甘谷的小伙子录辉力掀开钢琴盖,用手轻抚着键盘。他告诉记者,目前自己在安旗上班,父母年岁大了,自己家里还有两个姐姐,虽然一家人的日子谈不上艰辛但与想弹钢琴的梦想还是有相当的距离。喜欢钢琴的他曾向家人提出想要一架钢琴时,终日在农田劳碌的父亲却希望刚刚参加工作的儿子能早日结婚生子。录辉力告诉记者,自己热爱现在的工作,但内心却一直从未放弃过对音乐梦想的追求。
关注需求搭建草根舞台
采访中记者发现,除了工作强度大、没时间进行休闲娱乐外,没有地方可去成了新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的一大障碍。据去年10月份甘肃农民工思想状况的一份调查显示,86.4%的新市民希望在社区、工厂或工业区有自己能参与的、与自己收入相匹配的文化消费场所,但只有43%的用人单位建立了文化生活阵地,能经常开展各类活动的还不足10%。从整体来看,新市民大多文化水平较低,一般从事建筑、手工、餐厅服务、保洁、保安等行业,他们的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甚至还有些低级粗俗。
靖远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刘晓华说:“新市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不仅关系到劳资关系的稳定,也事关城市化的健康发展。但现实状况却是,一边是新市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迫切需求,一边是适合他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和场所严重缺位。”为此,街道还特别召开了“共驻共建工作交流联席会”,零距离倾听新市民和企业管理者的声音。针对新市民的诉求,目前靖远路街道正在着手准备“草根大舞台有你更精彩”的活动,通过秦腔角、街舞角、音乐角等形式搭建一个长期的没有围墙的大舞台,向辖区所有新市民敞开大门,他们只需在各个社区报名就能圆梦。通过文化先行、活动助力,让新市民真正找到归宿感。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梁一仁则表示,新市民是我国经济社会大变革、大发展时期形成的特殊社会群体,如何满足他们的文化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思想素质,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应着重解决的问题。虽然,近年来我省针对农民工精神文化需求,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以“关爱农民工、情暖兰州城”为主题的文化活动,但解决农民工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还要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寻找出路。比如充分发挥社区作用,搭建新市民思想文化交流的平台,利用社区的阵地和人脉优势,把新市民吸纳进来。只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关怀投注到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建设上,他们这个群体才能更好地融入城市。(记者 边卫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