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草根渐成慈善主体 “微公益”尚需制度化
中新网杭州1月21日电(记者 赵晔娇 实习生 王译萱)浙江衢州大学生村官黄炊罹患白血病,却将全国各地大学生村官为她募集的14600元捐款,转赠给需要换肝的安徽大学生村官徐锋;国际狮子会中国浙江区的会员,义务为200多名青海藏民,实施了66例白内障手术……草根力量奉献凡人大爱之举,就是所谓的“微公益”。
随着公益理念在中国的生根发芽,草根力量正在逐渐成为参与主体。“微公益”的公开透明、创新灵活正被广泛接受,也以“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改变着社会。
民间机构成“微公益”主流
慈善在中国经过了停滞、起步、发展、繁荣四个时期。
中国的公益事业起步较晚,直到1981年,随着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的成立,中国慈善组织才被逐渐认可。1994年,《人民日报》出现“慈善”一词。慈善事业开始初步发展,政府在当时成为主流,鲜少有公众的参与。
慈善事业的发展常伴随着灾难的发生,一场场爱与灾难的博弈,让公益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前司长、北京师范大学公益研究院院长王振耀看来,2008年,以汶川地震为标志,中国公益事业进入繁荣期。民间力量广泛参与到慈善中去,掀起了一股全民参与的热潮。
可以说,凡人大爱正在一点一滴的凝聚。微公益的最大特点正是以小善汇大爱。
在民间慈善组织—国际狮子会中国浙江386区中,就有一些好心人自发成立了明眸服务队,走进了青藏高原为当地的白内障患者治疗。
明眸服务队的目的地是玛多县和久治县,位于青海省东南部的果洛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200米以上,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藏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90.95%。志愿者们穿越雪山、经过高原泥泞地,克服了每天伴随的高原反应。在9天时间内,筛查了200多名当地藏民,实施了66例白内障手术,为患者带去了光明。
值得一提的是,明眸服务队提供的治疗都是义务的。明眸服务队领队陈洁是温州医学院低视力专科主任,她还记得一名只有5岁的白内障患者、小女孩依玛。出生仅4个月,依玛就被诊断得了双眼性白内障。
陈洁回忆说:“小女孩虽然得了白内障,但是性格非常活泼,她的乐观天真深深打动了我们在场每一个人。”
“在做公益时,最大的收获还是感动。”国际狮子会中国浙江386区第二副总监张静说。
张静特别提到了团队的力量,从成立时只有6个服务队,226名会员,发展到现在有80余支服务队,2000余名会员。浙江区的每名会员的力量可能有限,但是我们聚集在一起做点好事,出心、出席、出力、出钱,发挥出1+1大于2的力量。”
像国际狮子会之类的民间慈善组织还有很多。
例如,李连杰壹基金、香港展智义工团等等。越来越多的草根,通过这些慈善机构奉献爱心,将“小爱”汇聚成河,温暖了需要帮助的人们。
“和官方的慈善相比,民间慈善更具有的优势。”王振耀向记者表示。
王振耀认为,民间机构的优势不仅在于资源配置更高效,而且服务更灵活、可操作更强。
但他也表示了担忧:“民间慈善组织如果想要可持续发展,必须提高其公信力,包括透明度、项目执行能力,这就需要有效的管理,高效的慈善资金,将公众的捐献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及时向公众披露其信息。”
民间力量的广泛参与,符合国际慈善的的核心特征。
网络媒体助力“微公益”
除了民间机构,2011年,微博的兴起,让“微公益”爆发出更加强大的力量。
从“微博打拐”、“免费午餐”、“儿童大病医保”到“让候鸟飞”,媒体人凤凰周刊编委邓飞的公益之路一直备受关注且取得良好社会效果,而其发展的轨迹也始终伴随着微博。
2011年4月2日,邓飞携2万元让“免费午餐”的第一所受益学校黔西县沙坝小学的169个孩子吃上了热腾腾的饭菜和一个水煮鸡蛋。
为了募款,邓飞首先向自己的20多万粉丝发出呼吁。
第一个站出来的是演员马伊俐,捐款两万元;第二位是天使投资人薛蛮子;有浙江企业家承诺一年捐1万元;深圳三门岛游艇会总裁王树春愿意募集200多万元成立“树基金”,专项支持免费计划……一时响应者众,万千溪水汇流成河。
“免费午餐能够影响中央政府投入160亿元,在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资金,惠及2600余万在校学生,这些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微博。”日前,邓飞在接受中新社专访时表示。
另外,王克勤的“大爱清尘”、于建嵘的“随手拍照解救乞讨儿童”等都是非常好的例子。
这些成功案列,让王振耀看到:“微公益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微博的广泛应用而迅速崛起,具有参与方式便捷、成本低廉、形式多样、传播高效等突出优势。”
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章高荣同样认为:“像微博这样的新媒体,可以让微公益传播的效果、参与动员能力更强一些。”
“微公益”尚需制度化
慈善公益在中国的发展尽管迅猛,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近年来,红十字会、浙江的施乐会等事件遭媒体曝光,这折射出慈善组织管理需要进一步提升,也反映了公众理念需要改善,尤其是现代慈善理念需要确立。
对于“微公益”的管理,专家各抒已见。
中国公益研究院研究部主任章高荣认为,国外的微公益都是依托慈善机构来拓展,而像“免费午餐”这样的活动仅仅依靠个人、团体做公益。因此,他提出:“制度化是微公益很关键的一点。”
同时,章高荣认为,慈善环境需要监管和透明化,网络的操作很容易受到质疑,需要调整模式来面对公众关于道德标准的质疑。
王振耀也向记者表示:首先要在法律层面,进一步放宽慈善组织登记,为慈善组织提供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其次,慈善组织也需要提高在从业人员、组织管理的、技术方面的专业性,确保公开透明。(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