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渔村为保环境长年禁渔 开发原生态旅游创收(图)

2013年01月22日 11:29 来源:江西日报 参与互动(0)
渔村为保环境长年禁渔开发原生态旅游创收(图)

  冬日的婺源层林尽染。在秋口镇月亮湾景区,数十台照相机和摄像机对准河中的一只渔船,随着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的渔民娴熟地撒下渔网,快门声顿时此起彼伏。

  在溪头乡龙尾村,这样的情景也在上演。婺源县重视河流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对景点河流常年实施禁渔。借助优越的旅游资源,不少渔民成功转型,但角色没变。他们撒网不捕鱼,在家门口“作秀”,收入并不比以前少。

  渔民转型家门口创收

  “渔民不仅实现了在家门口创收,还为冬夏候鸟留下了充足的口粮。”婺源县农业局渔政管理站站长李牛成说,婺源有清华河、段莘河、江湾河、小港河等多条河流,河流总长约270公里。水草茂盛,鱼类资源丰富。

  为防止渔业资源逐渐衰竭,该县划定了常年禁渔区,对星江河及各旅游景区河流实行封禁管理,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在禁渔区内从事各项捕捞活动。允许捕捞的河段,捕捞网具的网目长度不得小于3厘米,且不得使用鸬鸟及其他明令禁止的违法捕捞行为。

  1月15日,在溪头乡一景点的河上,老渔民江观法正在撑着竹排,摆出各种动作,配合岸上的游客拍摄。

  “如此美丽古朴的场景让我眼前一亮。”来自湖北武汉的游客宋先生说,冬天的小河非常静谧,没有生机,但有了渔船和渔夫,加上原始的捕鱼的方式,趣味点增加了不少。

  渔民老俞从小在水边长大,是一名真正的渔民,过去在月亮湾一带打鱼补贴家用。“船还是那条船,但赚的钱比以前多了。特别是旅游旺季,每个月收入四五千元没问题。一天要划好几趟,村里有不少人都羡慕我。”

  婺源不少河流成为摄影爱好者的创作天堂,其中月亮湾景区渔夫捕鱼的照片一度在网络上走红。

  生态环境好鸟儿多了

  婺源县重视河流生态环境,引得大量的冬夏候鸟前来栖息。据介绍,该县每年组织多次大规模的人工放流活动。去年底,该县筹集资金30余万元,放流“四大家鱼”及雄鱼、鲫鱼等冬片鱼苗50余万尾。2007年以来,该县累计投放种苗800万尾。

  段莘乡庆源村村民江乐,去年当选该村村委会主任。早年他是个体老板,对河流生态环境保护很尽心,过去5年来,他自掏腰包7万元购买鱼苗,全部无偿地投入到村里的河道内。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前来村旁山上栖息的鸟也多了起来。

  江乐告诉记者,近年来庆源村的旅游业火爆起来,游客在欣赏村内古建筑的同时被河道内成群的红鲤鱼吸引,都直夸庆源村河流治理有方。2009年,该村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村里为此制订村规民约,加强对毒鱼、炸鱼、电鱼、网鱼等违法违规行为的监管,村民个个都成了保护“家乡河”的责任人和监督人。

  婺源县目前拥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36种。世界濒危鸟种黄喉噪鹛由最初发现时的100多只增加到目前的200多只。

  从无人知晓的江南村落一跃成为海内外公认的中国最美乡村,婺源人在旅游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始终努力守护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只有尊重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尊重。”李牛成说。(记者 徐黎明)

【编辑:王浩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