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羊坪:葡萄“串”出的乡村“城市”生活
中新社成都2月11日电 题:成都羊坪:葡萄“串”出的乡村“城市”生活
作者 周迪迪 徐杨祎
冬日阳光透过枝桠,暖暖地洒进羊坪社区,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越发地觉得温暖起来。此时正值农闲时节,羊坪人三三两两地坐在树荫下喝茶、打牌,还有人在社区广场上跳着坝坝舞。
近日,中新社记者走进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双流县彭镇的羊坪社区,探寻羊坪人因一串串葡萄而出现的幸福生活。
羊坪社区,原是成都平原上极其普通的一座村落,村民以传统农业为生,或外出打工挣钱。2006年初,羊坪采取统规自建方法,成为双流县第一批新农村建设村。2007年,在探索城乡统筹发展中,该村通过内部重组土地,统一流转给农业专业种植公司开发葡萄园,实现了第一、第三产业统筹发展,村民收入大幅提升。这里建起了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5000亩葡萄种植基地。有村民笑称:“我们是‘一串葡萄带来了幸福的生活’。”
如今的羊坪社区,与葡萄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进入社区,必须要通过一条1.5公里长、7米高,世界最长的葡萄文化长廊。每到盛夏季节,茂盛的葡萄叶挡住炙热的阳光,投下斑驳的光影,一串串诱人的葡萄悬挂着,别有一番风景。
富硒葡萄是这里特有的明星产品。距离葡萄长廊不远处,就是被誉为“南方葡萄之父”杨显发的四川红富硒葡萄基地。杨显发以葡萄栽种技术蜚声全国,因他而受益的葡萄农户更是数不胜数。
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葡萄的硒含量最高,而富硒葡萄的含硒量比普通葡萄高出20倍以上。走进基地,几个正在葡萄架下忙活着工人告诉记者,冬季主要做一些基础的护理工作,工作相对比较清闲。每年6月至12月,随着不同品种的葡萄相继成熟,前来采摘的游客一拨接一拨,那才热闹呢。
“这里的工人绝大多数是当地的村民,过去都有种植的经验,他们做起来也得心应手。”基地负责人杨显发说,如今基地租用村民的土地种植葡萄,再聘请他们过来工作,基地快速发展了,居民生活也得到了提升。
杨显发说,他们葡萄园每亩产量为500至1000斤,相比普通葡萄每亩2000斤的产量少很多,“我们做的是品质,一年至少也是几百万的收入。”
葡萄种植做起来了,葡萄观光成为种植户们发展新方向。二十出头的余忠碧就是受益者之一。“我们种植了108亩葡萄,有玫瑰香、蓝莓味、美人指等5个品种……”余忠碧是“市外萄园”葡萄种植园的负责人,去年,他们办起了“农家乐”和观光体验采摘,每年6月下旬至11月葡萄成熟期间游客络绎不绝。一斤葡萄50元至120元人民币不等,一天最多能卖8万多元。余忠碧用“人满为患”来形容夏季的葡萄园,“你不要看现在没什么人,那是因为现在没有葡萄,人都是跟着葡萄走的。”
在葡萄种植产业发展的带动下,羊坪社区村民的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社区里建起了设施齐全的医疗卫生服务站、宽敞的图书室、便利的银行自助取款机,还开通了宽频网络。农村人过上了城市人的生活。
羊坪社区主任潘碧昌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村民一年在土地方面收益在1万多元。平日年轻人都在工业港打工,年老的就到葡萄园工作,一年下来,一户人家的基本收入也有7万多元。”潘碧昌说,“2007年以前,村民月均收入仅400元到500元。2012年村民月收入能达2360元。”
“我们老两口不要孩子供养,自己可以养活自己,现在生活好哦。路也修好了,到镇上去的公交车通到门口,方便。”熊江安老人在羊坪居住了69年,见证了羊坪日新月异的变化,现在的生活让他很满足。熊江安深知,改变自己和老伴生活的就是那一串串看似并不起眼的葡萄。
据双流县彭镇副镇长刘松介绍,在过去几年中,以羊坪为首的彭镇葡萄已经做出品牌,有机葡萄亦得到市场认可,今后将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葡萄产业,实现“三产”互动。同时,大量引进高端农业、中药材等,发展观光农业。
刘松表示,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彭镇百姓的生活还将有更大的改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