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新生代农民工的“现实诉求”

2013年03月06日 16:1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网兰州3月6日电 (记者 丁思)取下黄色的安全帽,拍拍身上的尘土,拧着油漆桶做成的“工具箱”,如同往日一样,怀揣“淘金梦”的“80后”打工仔朱晓军和同伴,避开城里人异样的眼光,挤上了公交车。在城市中生活的这批“进城务工人员”被称为“农民工”。

  全国两会正在北京召开,来自甘肃的代表建言将“农民工”更名为“新工人”,此题得到关注和讨论,农民工现今生活状态、现实诉求等现实问题“浮出水面”。

  6日,甘肃农业大学教授王生林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称,更换名称固然是体现了社会对这些在城市生活的农村建设者的尊重和身份的认可,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民工的诉求发生变化,老一辈进城务工者最大的满足是能挣钱,新生代的农民工则更多地要求平等地生活在城市中,享受同等的机遇和待遇”。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农民工总数为2.6261亿,较上一年成长3.9%。

  王生林介绍,八十年代初期,中国处于改革开放的发展浪潮,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参与城镇建设,“这批人是第一代农民工,现今约40至50岁,他们的诉求很单纯,就是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挣钱,补贴家用”,但家乡仍旧是他们唯一的“根”,大多数都会选择“衣锦还乡”。

  “80后”打工仔朱晓军的父亲便是其中一位。“家中孩子多,为了养家,只好外出打工”,朱晓军说,2000年,正值国家推行西部大开发,来自四川绵阳的父亲和老乡奔赴甘肃兰州,在一家建筑工地打工,干的都是体力活。

  “九十年代中后期,随着沿海发达城市机械化、工厂化异军突起,技术工的大批量需求又迎来农民工进城的高潮”,王生林说,此时进入城市务工人员多为第二代农民工,称之为新生代农民工,“他们多为中学毕业生,有着一定的文凭和知识,聪明肯干,追求丰富多彩的城市生活,并期望能扎根城市”。

  “和父亲不一样,我有着自己的梦想和规划,现今的我一边在工地工作,一边学习技术,我想要寻求更好的生活。”朱晓军说。

  但追梦的路上,总摆脱不了“农民工”称号所带来的隐形“歧视”和“不公平”。

  朱晓军说,每次下班后,乘坐公交车总是会遭受白眼,穿着工服的他们会被城里人自然隔开。“我现在最为担心的是,小孩不能平等享受教育机会,每年要缴纳高昂的借读费;同时,建筑单位缺乏详实正规的医疗、保障体系,我们也在为城市付出,为什么不能享受同等的待遇?”

  无独有偶,与朱晓军有着同样诉求的新生代农民工占据着现今城市的一大部分,他们参与城市主体建设、从事商业服务,甚至成为城市中经贸领域的佼佼者,但城市各种保障制度的漏洞却令他们一度失去“安全感”。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9月,中国农民工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者占农民工总人数比重,分别仅为17.8%、19.7%、10.4%和28.0%。换言之,将来无法领取养老金的农民工约有两亿人。

  对此,“农业”教授王生林说,他对代表提出的从称呼上消除农民工歧视“十分赞同”,也建议相关部门能陆续完善医疗、保险、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能够享受“同城同工同保障”的待遇,让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得有尊严更有归宿感;引导农民工关注时代发展需求,提高自身职业技能,转变观念融入城市生活,免去他们的“后顾之忧”,更有信心地迎接生活的挑战,迎来属于自己的“小康年”。(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