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吴仁宝:让“农村”和“贫困”之间划上不等号
中新网江阴3月22日电 (孙莹)22日,江阴,天气阴沉。被称作“中国第一村”华西村的民族宫大礼堂的主色调因为“老书记”吴仁宝的去世,成为了黑与白。追悼会上,一片深色衣服和沉默神情掩映在肃穆氛围中。
之前,这个大礼堂里常会听到吴仁宝江阴口音的吴语,以及众人的笑声、掌声。这是他生前在村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地点之一,“老书记”常会在这里开村民大会、作各类报告。
22日,近千人在村里送老书记最后一程,近百位记者到村采访,从这个村里传出的关于“吴仁宝”的消息很难被网间的热点新闻栏目忽视。
吴仁宝,中共江苏省江阴市华西村原党委书记。一位中国基层干部的去世,吸引了媒体和公众如此多的关注。因为,他的背后还有这样一组数字:2012年,华西村的的销售收入是524.5亿元人民币、上缴国家税收8.59亿元人民币、村民人均收入8.8万元人民币。
同样在2012年,中国农村居民全年的人均纯收入是7917元。2012年末,大陆城镇人口占人口比重52.6%,即使全国城镇化的脚步在加快,中国农村人口比重还是有47.4%。
“很难让人不记住他,他让‘农村’和‘贫困’这两个词之间大家习以为常的‘等号‘变成了‘不等号’”,南京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尚卫平说。
范朝礼,2009年曾作为江苏省委省政府专题调研组负责人,专门进驻华西村做过“华西村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调研。在他眼里,吴仁宝去世所带来的“名人效应”般的关注,首先是因为他是中国唯一一个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树立起的‘红旗不倒’的新农村建设典型,“这样的典型在中国不但是首屈一指,也是唯一的”。
“另外,吴仁宝话题引出的关于‘农民增收问题’的讨论,一直都是政府和社会的关注焦点”,范朝礼补充说:“同时,很多人也想知道,吴仁宝去世后,华西村的发展会是什么样状态。”
四年前,《新农村建设的一面光辉旗帜——华西村改革开放三十年》调研中总结了该村发展的三条经验,最后一条就是“好的带头人是‘真神’”。
3月18日,“老书记”吴仁宝在华西村的家中去世,享年85岁。
回忆起和吴仁宝交流时印象最深的话,范朝礼表示:“当时,他告诉我,自己多年来体会最深的是‘实事求是’,感到最难的也是‘实事求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