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安地震中公民意识之变:不去灾区你还能做什么?(2)
被堵在路上的副总理
理性心态:冷静从容地去想,不去灾区你还可以做什么?
不去灾区现场,并不表示你没有为灾区做些什么。
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很多人听到那个悲伤消息的第一反应是:我要去灾区。
民间车流和人流向汶川、北川的汇聚,犹如动脉里血液的流动。
这一次雅安地震,当很多人准备启程之时,公共舆论里,一种理性的声音在传播:非专业救援人士和志愿人士请缓行,为通往灾区的生命通道让路。
尽管这种声音有些苛刻,这不是否定民间力量的参与,更不是拒绝同情的善意和诚意。但冷静下来去想,黄金72小时,生命通道应该留给军队、专业救援队伍、救援物资。
这并不难理解:如果连基本的自救常识也不具备,没去过山区,甚至不拥有一件冲锋衣、帐篷,那倒不如不要去,把你的爱心和热情,暂时收入耐心之中,等待合适的机会。
虽然事实的发展让这种声音显得极其微弱:灾区道路拥堵已影响到救援。前往宝兴县方向的道路拥堵,让国务院副总理汪洋也被堵在路上,只能下车步行。
甚至还有一群自称是志愿者的人,在芦山清仁乡抗震救灾指挥部要手套,要铲子,要求派人送,还有一个女孩子一个劲地手机自拍。
雅安地震发生几十个小时的时间里,从官方到民间,从大V到草根,都在不停地强调非专业人士进入地震灾区的非必要性,强调避开灾区道路。
更加理性的呼吁,充盈着各种公共空间。有人呼吁,不要频频往灾区拨打电话,不挤占电讯资源;有人呼吁商家开放WiFi,让需要帮助的人可以报个平安。
有的网站,把这几点综合起来,挂到了首页显眼的位置,让登录网站的人,能清楚看到。
甚至有的电视媒体,没有被要求,便主动临时取消了当天的娱乐节目。
理性这个东西,看不见又摸不着。但理性和成熟的心态,让人们在地震发生时不是头脑发热地涌向灾区,而是能够冷静地先想一想:即使不去灾区,我能够为灾区和灾民们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