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批档案”申遗成功 为广东首项世界记忆遗产
备受全球华人关注的侨批档案申遗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昨日下午,正在韩国全罗南道光州市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国际咨询委员会评审会议上传来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侨批档案”是广东诞生的首项世界记忆遗产,它的成功申遗,标志着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记忆遗产四大类世界遗产,广东已一应俱全。
具不可替代性最终胜出
南方日报记者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方网站了解到,此次评审会议对40个国家及国际组织推荐的82项文献遗产进行了评审,并提名54件遗产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批准,这54个新增项目最终列入名录,通过率低于66%,竞争可谓激烈。
专家认为,侨批档案能够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与其真实性、唯一性、不可替代性、罕见性和完整性等息息相关。此次与侨批档案一起成功入选的,还有中国元代西藏官方档案。至此,中国列入世界记忆名录的项目共达9项。而入选世界记忆名录的文献遗产共有299项,它们来自五大洲,保存的形式也是各有特色,从石刻到羊皮纸甚至音频文件。
负责此次申遗报告文本的五邑大学副校长张国雄告诉南方日报记者,侨批主要分布在广东潮汕、江门五邑、梅州及福建厦漳泉和福州等地,构成侨批档案的约17万份侨批中,来自广东三大侨乡的达到16万件,包括潮汕侨批10万余件、五邑侨批4万余件、梅州侨批1万多件。福建侨批约1万件。
广东省档案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广东侨批档案主要保存在档案馆、博物馆和文物局等部门,广东省档案馆收藏了部分侨批实物和全省16万件侨批的电子文档。一封封的侨批见证了华侨的海外奋斗史,也是侨乡历史变迁的见证。
【词条】侨批
侨批是粤闽侨乡与海外交往的特殊文献,是海外华人华侨与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批”为广东潮汕、梅州地区和福建沿海对书信的俗称,江门又称“银信”),由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和后来的金融、邮政机构寄回,最主要的特点是“银信合一”,既有家书又有汇款凭证双重特征。据史料记载,侨批大规模盛行于19世纪中叶,终止于20世纪70年代,前后历时150多年。
全省接力7年“三级跳”
实际上,侨批申遗始于2006年,最早由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提出。2007年,广东省两会期间,广东潮汕地区的省人大代表提出“潮汕侨批申报世界文献遗产建议案”,并由省人大转至省档案局具体承办。自此,广东正式展开侨批档案申遗工作。
6年来,在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有关部门和专家通力合作,政府组织和民间力量密切配合,积极推进侨批档案申遗步伐。2010年2月22日,侨批档案入选《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2011年,省政府专门成立了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项目领导小组,加强侨批档案申报世界记忆名录工作的力度。2011年12月,经国家档案局同意,广东、福建两省档案局联合向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委员会提交了侨批档案申报文本。2012年5月,侨批档案成功入选世界记忆亚太地区名录。
饶宗颐大师等全程关注
侨批档案申遗过程一直凝聚海内外同胞热切的眼光。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教授虽已年过九旬,但十分关心侨批档案申遗进度。他说,“徽州留下有特殊价值的契据、契约,而潮州可与之媲美的是侨批,这种价值不是用金钱所能衡量的”。
为促进申遗工作,年已九旬的香港爱国实业家陈伟南先生和有关人士专门去信国家档案局,反映海内外社团对侨批档案申遗的强烈愿望,祈盼能早日实现千百万华侨华人的心愿。海外多家华文报刊也一直跟踪报道侨批档案申遗进度的消息。
长期从事侨批档案搜集、整理、研究的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顾问王炜中昨日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十分兴奋:“申遗成功是进行时,不是完成时,将对海内外侨批的进一步征集、研究、保护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王炜中介绍,几年来,已有日本、加拿大、新加坡、泰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知名专家加入到侨批的研究中,申遗成功使得侨批成为世界性档案,将吸引更多顶级专家参与这一跨地域、跨学科的珍贵档案的研究。 (记者/林旭娜 詹雨鑫 杨逸 实习记者/潘伟珊 通讯员/任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