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时报:食品安全没想的那么糟
新西兰政府28日表示,测试显示此前曾引发消费者恐慌的恒天然问题乳品并未被肉毒杆菌污染,此结果经过了国内外科研人员的考证。恒天然乳粉肉毒杆菌污染事件只是虚惊一场。那么,我们从此次事件中能汲取到什么?
自本月初,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发布消息称生产的浓缩乳清蛋白粉检出肉毒杆菌后,全世界最忙活的国家除了事发地新西兰外,可能就数中国了。原因很简单,据报载我国80%的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我们把鸡蛋放在了一个篮子里。事情发生后,国家质检总局第一时间要求进口企业迅速对涉及的问题产品进行追溯、召回、隔离和销毁,发出消费警示,同时暂时禁止新西兰部分乳清粉的进口。
监管部门的积极态度值得肯定,但过分依赖某一产地的进口格局会导致新西兰奶粉一打“喷嚏”,我国市场就要“感冒”。其实,可以让奶粉来源更多元化。笔者曾参观过一家位于美国纽约州的小型奶牛场,1000多公顷的草地只养了不到1000头奶牛,而且基本上都是放养。在这样的饲养条件下,奶粉质量应该很棒。当然,做好我国自己的奶粉才是最佳选项。
另外,虽然食品安全新闻易带来恐慌效应,但不应过度恐慌,更不能因为担心恐慌而去捂盖子。食品的特殊属性,即盲点属性及信息不对称性,容易导致消费者恐慌。盲点属性,即大部分食品从外观是看不出真假与好坏的;信息不对称性,即买者没有卖者精,卖者比买者掌握的信息要多,也使消费者一旦发现一个食品有问题,就会推断所有类似的食品都会有问题,其实有问题的只占一小部分。
食品安全的这种恐慌效应要完全根除很难,但可以通过及时沟通来减缓。不过,如果担心暴露实情引发恐慌而去捂盖子,一旦实情被爆出,会导致更大的恐慌。以此次事件为例,恒天然公司与新西兰政府并没有因担心损失而去人为地捂盖子,这也是值得我国企业学习之处。当然也有人认为,新西兰是“运动员裁判一起当”。虽然存在这种嫌疑,但可能性并不大。原因很简单,政府可能捂盖子一时,但捂不了一世。
再有,食品安全并不仅有真假、好坏之分,要彻底弄清事件缘由需要时间。此次恒天然事件从爆发到现在近一个月才查清。消费者面对食品安全新闻不应听风就是雨,自己吓自己,什么都不敢吃了。其实,食品安全并没我们想象的那么糟糕。▲(郑风田 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