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台风“菲特”来势凶猛 曝城建重上轻下软肋

2013年10月09日 15:28 来源:新民晚报 参与互动(0)

▲ 浙江余姚七成城区受淹,市民昨日在雨中等待救援 图CFP

▲ 余姚市一停车场水没过车顶(图片来自新浪微博)

  今年9月6日国务院发布公报《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强调城市建设应坚持“民生优先”的基本原则,坚持先地下、后地上,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明确提出用十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到2015年,重要防洪城市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标准。

  “菲特”走,余威留,内涝频频惹人愁。一场强台风,给杭州、宁波、绍兴等多个城市带去片片汪洋。杭州西湖景区水漫堤岸;余姚城区七成被淹;绍兴柯桥、袍江两个新城区“沦陷”……在我国许多城市,市容市貌往往都很漂亮,排水基础设施等“里子”却总拖后腿。微信公众账号“国务院公报”昨更新消息,内容为上月发布的国务院公报《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再次提醒城市建设应“民生优先”,先地下,后地上。

  应增强城市蓄水纳洪能力

  内涝频现,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慎志将原因归结为6点:暴雨强度过大,远超城市防涝标准;城市建设不合理,致渗水地面大幅减少;城市内部和外围河流水系淤塞、断堵,所滞纳水面积和容量不足、流速不快、流量不畅;城市现有排水设施和管网容量不足、运营效率低;缺乏科学合理的雨水储存、利用空间、设施和措施;缺乏统筹协调、严密有效的防洪抗涝应急机制。

  戴慎志认为,降雨量大是造成内涝的客观原因,但在主观上,一些地方政府不重视地下工程建设,投入不大,排水系统标准不高,和城市发展速度不匹配,导致排水设施缺乏足够的应急容量,管网管材陈旧老化,淤堵和浸漏严重。

  他补充说,单靠管网排水也不行,解决城市内涝问题应该排水和蓄洪并重:疏浚城市河道水系,合理增加城市水面和水深,提高城市抗洪排涝能力;雨水排放还可与城市绿化景观结合起来,在地势较低处保留一些绿地、湿地,建渗水道路、广场等,一旦发生暴雨,有助于积聚雨水,渗入地下,增强城市蓄水纳洪能力。

  光鲜外表瞒不过一场暴雨

  在一些老城区,排水系统的标准较低,短期内又无法施工改善,管理部门通常采用“一点一方案”的传统应急方案,通过人员及机械强排积水。遇到暴雨,往往显得很无力。

  业内有一种普遍观点,与其改造老城区,不如先提高新城区排水系统标准。因为后者是一次性投入,而前者波及面较多,代价和风险更大。

  然而,在一些新城,新建或翻新了排水管网,仍由于设计承受能力不够,难逃被淹厄运。高楼林立,外表光鲜,却瞒不过一场暴雨。本应与城市建设同步发展的地下排水系统,远远滞后。

  巴黎100多年前建设的地下综合管网,宽阔如地下宫殿,呵护城市免受涝灾。加强地下管网建设,是解决内涝的治本之策,道理人人都懂,付诸实施的却不多。

  借口层出不穷——“燃气、供水、雨水、污水、电力、通信……地下管线太复杂,一个部门管不了。”“工程庞大,会影响很多人出行和工作。”“三五年也干不完,时间跨度太大。”说白了,巨额投入埋在地下,政绩看不见,一届任期完不成,便少人问津。

  国务院:用十年解决内涝

  国家层面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迫切性。昨天,就在多个城市受困于“菲特后遗症”时,微信公众账号“国务院公报”更新消息,内容为上月发布的国务院公报《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

  其中明确指出,用十年左右时间建成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工程体系,全面提高城市排水防涝、防洪减灾能力。在全面普查、摸清现状基础上,编制城市排水防涝设施规划。加快雨污分流管网改造与排水防涝设施建设,解决城市积水内涝问题。

  《意见》还提到,坚持“民生优先”的基本原则,坚持先地下、后地上,优先加强与民生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老旧基础设施改造;坚持“安全为重”的基本原则,提高城市管网、排水防涝等基础设施的建设质量、运营标准和管理水平,消除安全隐患,增强城市防灾减灾能力。

  雨果100多年前说,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至今仍具现实意义。城市管理部门如果不更新规划理念,不加强公共管理,去城市“看海”的场景恐怕还将反复上演。(记者 曹刚)

【编辑:张海桐】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