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日报:“适时”不能成为阻碍改革的借口
利好的改革不能坐等“适时”,“望梅”不能为民生诉求“止渴”,单纯的“吆喝”不能铲除官场诸多的沉疴积弊。虽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应该有清晰的改革路径、明确的时间表,且不可将其当成扯皮的借口,以此糊弄百姓,让百姓“望穿秋水”,撕裂干群关系,损伤政府形象。
12月11日浏览新闻,见两项公众颇为关心的改革,其新闻标题关键词都提到“适时”两个字:一则是,人社部将适时出台措施解决养老金“双轨制”;一则是,中纪委将适时专项清理干部住房用车,超配一律清退。至于“适时”到底是何时?皆语焉不详。
回顾以前诸多的利好改革,即便民意指向清晰,即便改革路径明晰,往往也一拖再拖,遥遥无期。譬如,官员财产公示,1994年就正式将财产申报法列入立法规划,但改革至今未能真正“破土”;养老“并轨”喊了多年,在有些城市试点5年,至今没挪半步;公车改革,年年喊声如雷,但是,改革“摸石头”20年,依然未能“过河”……
基于上述现实,我们不禁要问,这次养老“并轨”、公车改革,所谓的“适时”推出,是一年?还是十年八年,乃至几十年?“适时”推出,是改革条件不成熟?还是源自利益集团的阻碍?假如是后者,“适时”可能变成“没准儿”的事,或是有关部门糊弄公众的托词。
最近,由搜狐网主办、搜狐财经承办的《致敬变革者——— 我的时代我的国》年会论坛上,原全国政协常委胡德平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若落实不到位,那就是利益集团在阻碍。其实,这早就是一个社会共识。2008年吴敬琏接受《中国经济时报》采访时,就痛陈“既得利益者阻挠改革”。今年3月,李克强在答中外记者提问时感喟———“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及灵魂还难”。
过去,因为利益集团阻碍不止,一些利好的改革屡屡受挫,踯躅不前,动辄几年甚至20年毫无进展。这些现实告诉我们,诸如养老“并轨”、清理干部住房用车等利好改革,虽然可期,貌似很近,实则遥远,甚至如同“画饼”。或许,中央正是看到了这一改革阻力的深层根源,决定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旨在排除权力体系中的改革阻碍,让改革在既得利益者的围堵、羁绊下突围。“养老‘双轨制’的长期存在易引发社会矛盾,不利于促进社会公平。因此,不论国际上的各种制度安排如何,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双轨制’问题必须提上改革日程。”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胡晓义曾如是说。“三公腐败”更是天怒人怨,屡遭社会诟病,像这些改革,现在不改,等待何时?
有专家推断,“留给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的时间窗口不会永远打开,改革的时间已经十分紧迫”。习近平总书记也曾强调,要完成十八大提出的各项战略目标和工作部署,必须抓紧推进全面改革。这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可见,利好的改革不能坐等“适时”,“望梅”不能为民生诉求“止渴”,单纯的“吆喝”不能铲除官场诸多的沉疴积弊。十八届三中全会勾勒全面改革路线图,中国进入改革新起点、新阶段,像养老“并轨”、清理干部住房用车等利好的改革,应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虽然,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应该有清晰的改革路径、明确的时间表,且不可将其当成扯皮的借口,以此糊弄百姓,让百姓“望穿秋水”,撕裂干群关系,损伤政府形象。
改革有具体的时间表,对百姓,要让他们看到改革的希望;对执政者,则是改革不竭的动力。(惠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