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政协委员牵挂“国家公祭日”9年:只为祈祷和平
中新网南京2月26日电 (孙莹)“从石沉大海到有望实现——9年时间,相对于它的意义来讲,不算长。”26日,在南京社会各界人士拟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座谈会上,全国政协原委员赵龙谈及自己“牵挂”9年的提案即将尘埃落定,神情里除了些许喜悦,更多的是平静的感慨,他说,这是水到渠成。
2005年,赵龙第一次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案,建议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2年,赵龙第二次提案;2014年2月25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两个决定”草案,拟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国家公祭日如果设立,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不仅是告慰逝者、警示后人,也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表明中国人民的立场——反对战争,维护和平”,他说:“9年时间的等待,值得。”
怀着这种等待的,不只是赵龙。
74岁高龄的江苏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孙宅巍,几乎倾注了半生心血研究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实,他说,在自己三十多年的研究中,印象最深的事,除了1994年南京为纪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同胞首次全城拉警报,就是如今有望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多年来我一直期待,能对南京的那场浩劫有一个与其规模惨案等级相适应的纪念方式”。
2004年,赵龙第一次参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当时他的感觉是困惑和震惊。
“为什么中国历史上这样一场浩劫般的灾难,仅仅停留在地方层面上纪念?这和国际上对待此类事件的做法差异很大。当天,我的孩子还录了像,说要带给外国人看看,当时很多外国友人对这段历史也不了解”,赵龙说,参观时的触动和感慨让他开始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接触,同时有了要设立国家公祭日想法的雏形。
赵龙表示,同样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维斯威辛集中营和日本广岛原子弹事件,相关的纪念馆都是国家级别,而且都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这种对比,对他触动很大。
2005年,该提案提出后,共有49名委员联合签名。赵龙回忆说,9年来,没有遇到特别曲折的事情,一直在坚持,很多人听到提案内容后都很支持,“这场浩劫虽然发生在南京,但纪念这段史实的意义却不局限在南京和江苏,它是当年日军侵华罪行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必要上升到国家层面上开展纪念活动”。
除了“建议将12月13日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赵龙还曾提案,建议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上升为国家级纪念馆,并申请世界遗产,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进行“抢救性保护”等。
“等待未来一件件实现吧。不为掀起仇恨,只为祈祷和平”,赵龙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