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生态补偿机制
土壤地力下降,怎么办?增收越来越难,怎么办?委员建言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并疾呼
我省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享有“北大仓”的美誉。但我省在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好“稳压阀”的同时,也遭遇了土地退化、生态破坏、农民增产增收越来越难的问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名我省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其他商品粮基地所在省份的全国政协委员齐呼,建立商品粮生产基地生态补偿机制刻不容缓。
现
状
土壤地力下降 农民心有担忧
记者在基层采访时,不少农民都很开心地说,“粮食越收越多,腰包也越来越鼓了。”可当记者问随着科技化、机械化的发展,种地是不是也越来越轻松时,很多农民话就不多了。“这两年,感觉地没劲儿了,再过10年咋办?挺愁!”一位农民说。
全国政协常委何小平说,这位农民不是杞人忧天。“长期使用浅耕机械,以及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不合理耕作、过度种植的做法,让包括我省在内的很多商品粮生产基地的活土层明显变浅,农药残留、土壤污染等问题凸显。”他认为,很多商品粮基地的耕地养分非均衡化严重,土壤板结、酸化,盐渍化增加,防旱排涝能力差,地力不断下降。长此以往,我国粮食安全将面临威胁。
瓶
颈
缺少资金支持 生态补偿机制空白
全国政协委员钟杰告诉记者,近年来,国家及地方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在森林、草原、湿地和水资源、矿产资源开发等领域,国家给予了大量资金扶持和政策方面的支持,但对于种植商品粮基地这一事关国家粮食和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领域却未有重要举措。“目前我国中重度污染的耕地在5000万亩左右,国家每年拿出资金,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地下水严重超采综合治理试点。对已污染耕地进行修复是必要的,但在确保粮食安全这一大的命题下,保证耕地质量、保护未污染耕地、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更为重要。”何小平提出,虽然在许多法规和政策文件中都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扶持、补偿要求及操作方法做了一些相应的规定,但在商品粮生态补偿机制上还是一个空白,远远落后于实际农业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发展。
解决途径
“谁开发、谁保护”
“谁受益、谁补偿”
在采访中,不仅我省委员,还有其他省份的委员对于解决这个问题,都给出了同样的建议:坚持“谁开发,谁保护”和“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生态补偿法律法规的建设,尽快建立完善公平、公正、高效的商品粮生态补偿机制。
何小平认为,最重要的是建立健全我国商品粮生产基地生态补偿的组织管理体系,应包括补偿政策制定机构、补偿计算机构、补偿征收管理机构、补偿流通网络体系等,以解决补偿主体、依据、数量、形式等诸多环节的问题,确保生态补偿顺利开展。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市场,实施市场化管理与运作,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
对于建立有利于商品粮生产基地生态补偿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全国政协委员付刚认为,在财政纵向补贴上,应加大中央对商品粮生产基地,尤其是对粮食净调出省份的财政转移支付。并建议将耕地保护指标纳入财政转移支付的指标要素,加强对耕地保护区的财政支持,尤其是对东北黑土区等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净出口省份的财政支持。在横向补贴上,建立区域协调机制,按照资源补偿基本原理“谁受益谁支付”的原则,增加粮食进口省份对粮食输出省份的补贴。
钟杰还提出,国家应支持商品粮基地建立健全环保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并在国家层面建立健全统计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 (本报记者 郭铭华 衣春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