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专家问诊低碳城市:“黑色文明”不能再继续(2)
对话市场主体:拓展参与“新路子”
在仍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中国,企业的碳排放仍占大头。但与节能不同,降低碳排放短期内并不能给企业带来显而易见的“真金白银”。在此情况下,如何让企业广泛地、可持续地参与,成为推行低碳发展的关键问题。
要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必须让企业在降低碳排放过程中受益。正在推进的基于市场化的机制——合同能源管理(EMC)、碳交易等都是可行之举。
把废物转化为资源也是让企业有利可图的好办法。国务院参事、科技部原副部长刘燕华提醒说,企业可以考虑将二氧化碳变废为宝,如将其作为建筑材料的生产原料等,从中挖掘财富。这当中,低碳新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可以起到很好的助推作用。
一些走在前头的企业已经从低碳发展中尝到了甜头。如光大国际就嗅到了垃圾处理中蕴含的商机。在镇江,其垃圾焚烧发电厂日处理生活垃圾超过1000吨,占到镇江垃圾总量的三分之二左右;垃圾发电可满足3万户居民的用电需求,年节约标准煤超过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逾12万吨。
杜祥琬对光大国际的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尤为赞赏,认为“对中国非常有意义,具有可推广性”。他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一项目“输出远远大于输入”,生产的电力约80%都提供给电网,企业不仅不赔钱,还能赚钱,具有可持续性;虽然是处理垃圾,但对环境友好,闻不到刺激气味,这连公认在垃圾处理上成绩突出的瑞典也达不到。此外,项目所用设备均国产化。
但在推动企业大规模低碳化发展中,也遭遇不少瓶颈。镇江市发改委副主任王为华表示,节能有经济效益,还有政策和资金扶持,企业有动力;低碳发展对企业而言短期看没有经济效益,减排动力不足,需要政府提供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
宁波市发改委总经济师王旭光反映,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推进并不顺畅。在现行银行管理体制下,一些企业受规模和注册资金所限,不易获得贷款,市场拓展和项目管理能力受到影响。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何建坤建议,应当加快推进碳市场的建设。这不仅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促进企业减排,还可释放出明确的低碳信号,鼓励企业进行低碳方面的投资。有了经济利益驱动,企业就有动力投身低碳发展,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
由于碳排放的外部性,政府在低碳城市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显得尤为关键。在蒲宇飞看来,政府应当通过制定目标、规则和标准以及政策支持,改变企业的成本和收益关系,“这样企业的行为就会和政府的引导相一致”。
除了制定整体低碳规划,一些低碳试点城市的政府已经开始尝试为企业提供“金融活水”、“利益引擎”和“服务礼包”,解决企业面临的实际问题。
据介绍,宁波拟建立绿色融资机制,从债权、股权和信用三个方面为合同能源管理提供支持。通过这一平台,“等投资渠道”的社会资金可参与低碳发展,“等钱来”的低碳项目可获得金融支持。
在促进低碳发展过程中,镇江市政府以不增加企业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为基本原则。镇江市发改委副主任王为华以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碳评估”为例称,所有评估费用均由地方财政买单,在相关材料齐全的情况下评估流程力争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