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女子6天内被3条信息愚弄 被吓得不敢回家

2014年06月04日 14:29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5月22日,保定两网民转发禽流感谣言引发的负面影响尚未完全消除,5月27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便联合工信部、公安部等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治理行动,严厉打击微信、微博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传播谣言、暴力、恐怖、欺诈、色情信息等违法行为,特别是具有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的公众账号。其实在我们身边,就有人轻信虚假微信,甚至被吓唬得连家也不敢回,被虚假等非法信息愚弄的网民依旧叫苦不迭,希望治理行动能长久开展下去。

  300万个公共账号

  非法信息占8%

  据了解,目前全国微信等移动即时通信服务用户的数量达8亿,300万个企业建立了公共账号。公共账号发布的非法信息,一度占到8%。假设每个公共账号拥有500名关注者,即使每天推送1条信息,那每天产生、传播的非法信息量也是惊人的。至于刘女士遭遇的那种情况,在微信、微博用户中更是屡见不鲜。

  小娜女士是一家企业微信公共账号编辑,拥有几百人的微信朋友圈。随着微信的普及,很多未经核实的消息,甚至是谣言在朋友圈里传播。据她估算,在她的微友圈里,每天不良信息至少5%。这些不良信息主要是没有科学依据的香蕉艾滋、经期洗头易患癌症等等。还有3岁女童被拐求线索;5月23日前要处理违章记录否则增加保险费等等。很多造谣、传谣高手,以博取同情为借口,以“求真相”、“求回应”等形式发布谣言,以致央视、人民日报等国家和地方传统媒体,不得不经常站出来辟谣。

  前几天,小娜收到一条转发某电信运营商短信费突破100亿的信息说,只要将此信息转发给10人,就可获得80元话费。她觉得这是好事,就兴高采烈地转发给10个微友,可她的手机话费并未增加。后经核实,那条信息是假的。

  数据

  人们怀疑信息真假时

  会到传统媒体求证

  石家庄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李建峰处长说,近年来,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日渐增多,有人在信息网络上捏造事实恶意诽谤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有人利用社会敏感热点问题,借题发挥,炮制谣言;有人以在信息网络上发布、删除负面信息相要挟,索取被害人或者被害单位财物。各种谣言、虚假信息层出不穷。散布谣言的人,有的是为勒索钱财,有的是出于无聊、好奇或者为了“出风头”, 甚至还有人是为了发泄私愤、报复社会。更有些企业微信公共账号为了吸引粉丝,故意编造传播封建迷信和没有科学依据的所谓养生常识等。

  在陕西,公共号“1024上榴人士”因为发送色情信息而被查封,但与此类似的不良账号依然存在。

  齐女士是石市一家企业官方微博管理员,对微博信息问题深有感触,认为在微博里,散布谣言的人一般拥有大量的关注者,有些人转发谣言,是想借此提高自己的人气;有些人转发是因为某条信息颠覆了自己之前对某件事物的认知,不知真假,又没有寻找正确答案的途径,只好先转,看看别人的反应,等等。有人发布谣言,就会有人出来辟谣,而辟谣的多是纸媒等传统媒体。当人们怀疑信息真实性时,往往会选择到传统媒体中找答案。

  求证

  故事

  观点

  6天内,刘女士被3条信息愚弄

  石家庄市的刘女士,从企业内退后结识了一些晨练的朋友,并加入了晨练QQ群和微信群。从此,她就开始痴迷微信,整天拿着手机看朋友圈相互转发的信息,时常被信息内容逗得哈哈大笑。然而,微信这种移动即时通信工具在给她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带来诸多烦恼,甚至恐惧。比如从5月23日-5月28日,她收到3条信息,至今仍心有余悸。

  她把禽流感虚假信息告诉丈夫,信以为真

  5月22日,刘女士跟休假的丈夫到南方旅游,下榻的宾馆都提供手机无线上网密码。生活向来节俭的她如鱼得水一般,每晚回到宾馆,都不顾疲劳地翻阅微友们转发给她的信息。

  5月23日,她看到一条“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患者今天凌晨四点二十一分因H7N9死亡,参与抢救的医生已被隔离”的信息后,读了好几遍,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丈夫,丈夫信以为真,诚惶诚恐,乃至每到火车站、汽车站的时候,都担心因为自己来自河北,而被隔离。5月25日,他回到石市后,还打电话告诉在老家养鸡的兄弟,嘱咐兄弟加强防范。直到他在报纸上看到辟谣的消息后,他们夫妇才恍然大悟,埋怨微友不该转发这样的虚假信息。

  可没想到,此事发生不久,刘女士夫妇再次被一条虚假信息愚弄了。那是一条有关马航MH370的消息。微信信息说,那架失联飞机黑匣子找到了,而且是中国人找到的。长长的一段文字,说得有鼻子有眼。她马上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告诉身边的丈夫。其丈夫上网核实信息,发现又是骗人的,便跟妻子怒道:“以后别轻信虚假的微信信息了!”

  “能救命的风水常识”吓得她不敢回家

  刘女士平时不怎么迷信,可事关自己和家人健康命运的信息,她有时宁可信其有。比如今年是儿子的本命年,有朋友转发信息给她说,家里有属马的,一定要转发这条信息,转发了就平安。于是,她也不管是否灵验,马上转发。

  然而,有些微信、微博信息不仅要强迫你转发,而且还要“绑架你”去做,这让刘女士颇感纠结。在她旅游回家的路上,她收到一条来自某企业公共账号的信息,标题是《能救命的风水常识》。此信息共27条,每一条都看得你毛骨悚然。比如,第二条说,你外出三天或三天以上……首先要重敲三下门。信息开头温馨提示是:“不要看,看了就要转发的……”最后一条又强调:“看了不转,有东西会站在你身后吹凉气……”

  巧的是,刘女士出远门正好是三天以上, 想想刚看到的那条信息,她不得不在自家的防盗门上敲了三声,结果敲门声把自己吓得浑身发抖,好像家里也没有了安全感。丈夫劝她不要迷信,可她总是疑神疑鬼。她在后悔自己不该玩微信的同时,也希望国家“专项治理行动”能长久开展下去。

  转发虚假信息也违法

  很多微信、微博用户错误地认为,出于好奇,只是转发一下虚假信息,应该不会构成犯罪。而专业人士指出,微信、微博是网上的公共场所,虽然对象是特定人群,但在公共场所传播谣言、虚假信息,也属于违法。

  河北明杰律师所主任王惠民律师认为,在主观意识上明知是谣言或者是虚假信息,依然传播,不管是原创还是转发,都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他说,《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公安机关可处以罚款和行政拘留。根据《刑法》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相关法律解释规定,利用微信、微博制造散播谣言,构成犯罪的,将有可能涉及煽动分裂国家罪、诬告陷害罪、损害商业信誉商品信誉罪、寻衅滋事罪等多个刑事罪名。

  那么,面对形形色色的微信、微博信息,人们该如何识别?王惠民律师建议净化“朋友圈”,拒绝“微谣言”。对微信朋友圈中信息的保存和转发,一定要先“过滤”。要按照正常的认知水平进行判断,甚至要到官网进行核实。如果是这个信息来源没有保证,就不要转发,尤其对涉及群体、影响稳定的敏感事件更是如此。

  李建峰处长表示,他们将不断探索研究对微信、微博等移动即时通信工具的管理办法,建立长效机制,让移动即时通信工具良性发展。首席记者 李梓 实习生 张恒

【编辑:吴涛】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