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拜城两个民族女子之间的“姐妹情缘”
中新网乌鲁木齐6月6日电 (陈晓增)每天17时许,在新疆拜城县托克逊乡巴扎个体工商户罗春喜的商店前,总会出现阿娜古丽·阿吾提卖烧烤忙碌的身影,直到23时才收摊,她每天可收入250—300元。
阿娜古丽·阿吾提也是托克逊乡农民,她与罗春喜结下了深深的姐妹情缘。
“我不仅把罗春喜当姐姐,我还把她当做娘”
罗春喜自己开商店、丈夫外出跑运输,夫妻俩共同努力,率先在全乡实现小康生活。而阿娜古丽·阿吾提的父母亲先后去世,离异后独居,生活步履维艰。
作为阿娜古丽·阿吾提的邻居,罗春喜主动找她谈心,鼓励她面对现实,坚强生活。1998年的一天,罗春喜根据她本人的意愿,带上她到县城10余家烧烤店吃烧烤,让她学习掌握制作烧烤的程序、技巧等,并专门为她购买了一套制作烧烤的工具。回到托克逊乡后,罗春喜免费让她在自己的商店前搭建烤烧摊位谋生,并先后为她提供数万元的周转资金。
罗春喜的商店从原来的托克逊乡政府附近搬到现在的乡巴扎,阿娜古丽·阿吾提就跟着她一起搬迁、做烧烤生意。
“10几年了,我一直跟着罗春喜做生意。平时,但凡有人欺负我,她会主动上前用流利的维吾尔语为我解围。我不仅把她当姐姐,我还把她当做娘。”阿娜古丽·阿吾提说。
为千余人累计借款20余万元
2007年6月,克孜尔乡卡哈曼·库尔班通过农资市场调查,希望在托克逊乡开设一个农资代售点,他苦于没有启动资金,便找罗春喜帮忙。罗春喜为其专门租用了一间门面,每月给他先期垫付300元的房租,并为其提供周转金3.5万元、借款5万元。在罗春喜的帮助下,卡哈曼·库尔班在托克逊乡做生意期间,他净赚40余万元,购买了2辆货车。2010年,尽管卡哈曼·库尔班举家搬迁到乌市做生意,但经常与罗春喜联系,每逢回拜城县探亲,必到她家探望,因为他们一家人早把罗春喜当成了亲人。
同年10月,托克逊乡农民赛买提·艾买提因资金紧缺,抗震安居房只完成一半就面临停工。罗春喜获悉后,二话没说,给他借支800元。
2011年10月,托克逊乡农民买买提·那买提找到罗春喜,想在乡巴扎附近建一座榨油与磨面房,因资金紧缺希望她给予支持。罗春喜爽快地答应,并将计划用来进货的5万元贷款无偿提供给他使用,使买买提·那买提的榨油房和磨面房及时运营,年收入可达20余万元。
艾则孜500元,买买提1万元……近年来,罗春喜为身边的困难群众累计资助资金20余万元,惠及千余人,无偿给他人提供物资援助数万元,惠及100余人。
“你借款时,难道不考虑他人的偿还能力吗?万一人家还不上怎么办?”
“老百姓是淳朴的,他们也很讲诚信。多年来,我给他们提供的借款,除了2010年唯一的一名果园承包者借支1500元没有归还外(回内地),其他人都正陆续按期归还呢。”罗春喜自信地说着。
帮助困难群众只为回报父老乡亲
“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在我最困难的时候,是周围的乡亲们帮助我们一家走出生活的困境。如今,我的日子过得好了,有能力、有责任也有义务回报身边的父老乡亲,做人可不能忘了本呀。”罗春喜给记者道出帮助困难群众的初衷。
1992年,为改善家庭的生活条件,罗春喜夫妻俩贷款2.5万元、借款5万元购买了一辆大卡车,让丈夫跑运输生意。而她专门在家边带2个孩子、边在工地上打零工,每月的工资12元。
1993年一天中午,罗春喜从工地回到家后没有做饭,坐在门口啃着干馕。时任托克逊乡派出所所长的哈力克·卡斯木刚好路过他家门口,见她啃着干馕、一副面黄肌瘦的样子,他凭着职业的敏感性上前询问:“你生病了吗?家里为什么不做饭?”
在哈力克·卡斯木的再三询问下,罗春喜道出实情——眼看一年的贷款期限马上要到了,家里暂时无力偿还。而她不想做个不守信用的人,正为如何偿还贷款发愁呢。
哈力克·卡斯木听完后转身就走,回家取出一万元现金交到罗春喜的手上。罗春喜眼噙热泪拿着一万元现金不断地说着“谢谢”,并拿出纸准备给哈力克·卡斯木写借条。“不用写了,借条是一张纸,我相信你们夫妻俩的为人,有钱时还给我便是……”哈力克·卡斯木说。
后来,她的邻居、托克逊乡政府退休干部阿不都·买买提,乡政府驾驶员买买提·买木提(现已退休)得知消息后,分别将他们的定期存款7000元、2000元取出来送到罗春喜手里,并承诺不需要利息。
“当时主动借钱给我们家偿还贷款的还有其他的好心人,他们借给我们家的不仅仅是钱,更是一份真诚帮助他人的心意。从那时起,我们夫妻俩发誓努力改变生活条件,将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人。”罗春喜对记者说。
她是周围群众最可信赖的人之一
罗春喜不仅乐于助人,还有一副热心肠。
邻居吐尔逊·尼亚孜夫妻俩因家庭贫困等原因,导致家庭大小矛盾不断,夫妻俩甚至闹到离婚的地步。罗春喜获悉后,主动将离家出走的吐尔逊·尼亚孜接回家。“离婚后,孩子怎么办?离婚是光彩的事情吗?”调解中,罗春喜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给他们讲《婚姻法》,鼓励吐尔逊夫妻俩走外出务工渠道脱贫致富,并表示为他们外出务工无偿提供路费,使他们夫妻俩和好如初。如今,吐尔逊·尼亚孜夫妻俩在乌鲁木齐市卖烤肉,经济生活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每次返乡时,吐尔逊夫妻俩都要去看望罗春喜。
近年来,像吐尔逊·尼亚孜夫妻俩这样经过罗春喜调解后和好的家庭共有30余个。“虽然有时候因介入家庭纠纷调解影响自己的生意,但是看到他们言归如好,我感到很满足。”罗春喜说。
现在,托克逊乡群众有争执或发生矛盾,总是习惯性地找罗春喜当“调解员”和“公证人”。
农民木合塔尔告诉记者,在托克逊乡,罗春喜是周围群众最可信赖的人之一。
木合塔尔给记者例举了两个事例:
今年,乡里有两个做木头生意的老板傍晚时分先后在罗春喜的商店旁边与朋友喝酒,他们担心喝酒后会意外丢失钱物,便在喝酒前把装有数万元现金的皮包寄存在罗春喜的商店里。过几天他们俩分别来取皮包时,罗春喜要求他们俩当面清点现金。谁知他们俩不但没有清点现金,而且都是一样的回答:“皮包里的钞票如果少了一张,你就不是罗春喜了。”
2012年9月,同乡农民艾买提为给母亲治病,向罗春喜借款2000元至今没有还。今年有好几次,罗春喜夫妻俩在进货的路上眼看要面对面碰到他,赶紧绕道走。木合塔尔说,按常理,欠款人不想见到借款人,而罗春喜夫妻俩遇到欠款人总是绕道躲着他们,像他们夫妻俩这样躲着欠款人的事已发生10几人身上。
“我们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让欠款人见面后感到尴尬。”罗春喜告诉记者。(完)
专题:新疆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