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通讯:沙海老兵忆新疆垦荒戍边一甲子

2014年07月11日 16:5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参与互动(0)

  中新社和田7月11日电 题:沙海老兵忆新疆垦荒戍边一甲子

  中新社记者 赵振江

  “1949年12月5日,我们奉命去解放和田,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急行军时鞋子都烧了,战友们就打赤脚穿过沙漠。”

  七月的南疆阳光灿烂,86岁的杨世福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四十七团敬老院向记者回忆往事,窗外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遍布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垦出来的耕地。此前这个维吾尔语意是“进得去出不来的地方”被西方探险者称为“死亡之海”。

  “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

  65年前,甘肃临洮人杨世福所在的十五团(后改编为十四师四十七团)日夜兼程15天,徒步横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1580里,和平解放和田。中间历经波折,赤脚、缺水、大风暴、忍受沙漠日夜间的温差。“当时我们部队就唱歌,用歌声来鼓劲加油。”

  1949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彭德怀、政委习仲勋致十五团嘉勉电:“你们进驻和田,冒天寒地冻、荒原漠野、风餐露宿,创造了史无前例的进军记录。特向我艰苦奋斗胜利进军的光荣战士致敬!”

  如今,杨世福仍习惯穿着黑色布鞋、绿色军裤、白衬衣,腕上戴黑色的普通电子表。回忆往事时,他坐在沙发上,目视前方、语速飞快,像背课文一样讲述当年经历。

  关于自己,杨世福本来只坚称“我就是一个普通的战士”。在记者追问下,他的回顾仍是如此简要:1949年,以21岁年纪参军,1953年随部队留在和田,就地转业并屯垦戍边;此后,当过畜牧场场长、连长、工人、保管员直到1984年退休。

  “谁走我打断他的退”

  有着同样命运的老兵王传德,一样不愿意多讲述自己的故事。

  多年前这位87岁的安徽亳州老人制止了准备外出就业的子女,硬是让他们留在兵团。“您舍得让孩子们在这戈壁滩上受苦吗?”记者问到。

  “屯垦戍边是国家交给兵团的任务。我们这代人老了,干不动了,他们年轻人再都走了,开出的地谁种啊?若是上级调走,我没办法;如果是怕苦、怕累要调走,我就要打断他们的腿。”王传德回忆当时情景还咬着牙。他又补充道:“现在兵团条件也变好了,孙子辈们都自愿留下。”

  如今,王怀德四个子女都在兵团工作,孙子辈也留在这里。

  “向天再借一甲子”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十四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杨建林向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1999年老兵去石河子参观,向广场上的王震铜像汇报:“报告司令员,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二军五师十五团的战士,我们胜利完成了你交给我们的屯垦戍边任务,你要求我们扎根边疆,子子孙孙建设边疆,我们做到了,我们没有离开塔克拉玛干,我们的儿女也都留在了和田。司令员,你听,我们为你唱首歌吧!《走,跟着毛泽东走》,预备唱!”老兵们一起唱起来。旁边围观的人也一边鼓掌一边哭。

  当晚,初到石河子的朴实老兵们不愿弄脏被子,干脆睡在了地板上。

  老兵精神不死,但生命之花却在凋零。现在,四十七团只剩7位老兵,他们仍驻守在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平均年龄85岁,平均军龄六十余载。

  当年保卫延安、南下北返、爬雪山、过草地、越祁连、踏戈壁、穿沙漠一路挺近新疆、进驻和田,沙海老兵们时常在敬老院不远处的老兵纪念碑前和战友们叙旧,共同怀念将骨灰撒在天山南北的王震将军。

  他们最后一个心愿是死后和战友葬在一起,“活着要垦荒戍边,死了在地下也要保护这一方土地。”(完)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