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外人士建议推行京津冀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建立清洁发展机制,并将其纳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昨天下午,京津两地联合举办党外人士共促协同发展座谈会,民革天津市委主委田惠光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大气环境治理理念: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生态环境保护,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此次座谈会是由京津两地共同搭建的党外人士建言献策平台。两地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商会)和市级无党派代表人士围绕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环境治理等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提出了务实建议。据了解,两地党外人士将利用这一平台,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不断丰富建言献策形式,推动意见建议转化为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效举措。
环境治理
构建三地生态补偿机制
“从京津冀现状来看,水资源保护和生态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依赖跨流域调水解决缺水问题,成本高昂且不可持续。”台盟北京市委提出,在京津冀这一大范围内有效调配区域内的水资源,才是解决京津两地水资源匮乏的重要途径。
优化环境资源配置需要怎样的体制机制?田惠光建议三地以控煤、控车、控尘、控污和控新建项目污染为重点,探索构建生态补偿机制。尤其在水源保护方面,可将河北潘家口和大黑汀水库水源地及黎河输水河道划定为饮用水源保护区,组织编制水污染防治规划,同时建立引滦水源保护跨省生态补偿机制,纳入国家省际生态补偿机制试点。
关于生态补偿,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则建议可尝试由三地政府设立区域环境治理基金,在淘汰高污染、高能耗的企业的同时,通过经济补偿推动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向。
“欧盟出台的‘欧盟—成员国’二层次环境影响评价立法模式,为京津冀环评区域立法提供了有益借鉴。”致公党天津市委副主委何悦更为重视治理大气的法治手段,她认为,应制定京津冀区域联合环评规章,经国务院授权,由京津冀三地联合组成立法机构,共同制定适用于该区域的环评法律体系。
农工党北京市委也着眼于顶层设计,提出编制并实施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规划,明确环保总体目标和指标体系,根据主体功能区划划定区域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境质量红线,推动区域排放标准一体化。
产业发展
共建高标准健康产业园区
协同发展中哪些产业大有可为?民建北京市委提出了四个方向,一是整合低附加值的批发和零售业功能向外疏解;二是推动工业内部采掘和制造环节合理布局;三是实现行政和部分教育功能优化配置;四是提升金融管理主功能,将配属功能向其他区域转移。
京津两地可先行发挥天津教育“两区、两园”作用。民盟天津市委主委高玉葆建议,一方面发挥天津滨海新区和武清区教育优势,引进科技研发产业,对接首都医疗教育等资源;另一方面提升海河教育园和健康产业园的规划建设,使之成为承接教育、医疗资源转移和产学研合作的高端功能园区,今后还可引入北京外迁的高校和联合实验室、高等研究院、研发及工程中心、中试基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等,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带有示范性的“教育谷”和“健康谷”。
农工党天津市委主委沈中阳结合本党派最新调研成果提出,三地可从高端医疗、健康管理、护理康复、养生保健等领域入手,共同打造健康产业园区,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对大型医疗设备、检测设备进口给予快速审批、关税减免等支持,开展新型医学检测技术和生物治疗技术的临床研究与应用。同时在园区积极开展金融创新,吸引民营资本进入,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推动医疗保障制度在园区率先向健康保障制度转变。
科技创新
鼓励中关村企业在津冀设立分支
如何更好地发挥北京在科技创新中的引领作用?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建议,可以中关村和滨海新区为先导,形成京津冀科技园区网,建立三地科技园区土地、人才、投资信息的共享机制,引导和鼓励中关村园区企业通过技术交易、跨区域并购等多种模式,在京津冀经济圈内设立管理中心、市场中心、研发中心、中试和成果产业化基地等各种类型的分支机构,重点带动周边省市科技园区建设。
事实上,京津冀协同打造科技园区已有成功案例,据北京市工商联介绍,以产业园区运营著称的联东集团,以联东U谷为品牌,实行统一规划建设,让企业实现3个月内快速投产。目前,天津津南、北辰、东丽、滨海等地规划建设了四座联东产业园,吸引了80多家北京企业入驻。未来,这一产业园模式还将推广至香河、燕郊、大厂、廊坊、固安、涿州、石家庄等地。
人才培养
开通人才短期工作居住一卡通
借鉴新兴网络模式,实行周末工程师的实名注册认证;建立三地流动人才的诚信与业绩积分档案,当积分达到一定额度后,可给予更多创业创新与居住消费优惠支持;推行人才租赁制度,通过租赁合同鼓励三地间高层次人才从事咨询、讲学、技术诊断等专业服务……民进天津市委副主委邱立成对人力资源流动提出了许多务实建议,值得关注的是,他提出可考虑以三地科技、技能型人才的通勤、工作、生活等配套体系同城化为重点,开通集城际短期工作居住证、景点游玩、交通、商业购物于一体的一卡通制度,便利出行生活,避免人才管理之间的流动壁垒。
民进北京市委则结合人才培养工作提出,整合三地职业院校,共建跨行政区划、覆盖三地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例如,可试点京津部分职业院校在河北办分校,推动职业教育功能转移疏解。同时可探索建立三地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如尝试在招生制度、学分互认、学籍管理就业平台等方面进行深度协作,探索集团化办学、联合招生、订单式培训等各种培养模式。记者 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