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以国典纪念抗战的现实意义
对中国来说,维护和平的外部环境,已经不是口头上的国际义务而是现实的使命。履行这一现实使命,自强是最可靠的方式。这正是纪念抗战最大的意义所在。
9月3日,是以立法形式确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后的第一个纪念日。首都各界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相关活动。此前,民政部公布了第一批80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名录,以及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抗战将士、著名社会人士及外国友人皆名列其中。
纪念抗战,需要这样庄严的仪式。因为,那段历史记载了中国现代史进程中最危险最艰难的章节,以及整个民族的巨大牺牲和浴血重生。那些壮怀激烈的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既展现了当时国人的不屈气节,也锻造了一个现代国家应有的精神内核。从1931年的“9·18”到1945年的“9·3”,差不多整整14年时间里,都是中国的国难日,但同时也是中国的涅槃日。不牢记这一段日子,就无法了解中国近代史以来的屈辱何以形成,又何以结束,就无法感知那段历史的沉重和闪现在其中的光辉。以国典形式纪念,才配得上历史的厚重,才能读懂历史的逻辑。
隆重纪念抗战,也是捍卫历史的需要。历史总是在后人的回顾中呈现并被定义,因此,才有“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之说。历史由无数的片断缀成,把每一个片断都捡起来并不容易,但是历史的画卷总是越接近其底色,才越能显示出其真正的价值。许多人注意到,此次公布的抗战纪念名录中,既不乏国民党主导的战斗遗址,也不乏国民党中的著名抗战人物。这体现了对历史的尊重,和从全民族利益考量抗战史、书写抗战史的大局观。“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在抗战时期是国人面对日本侵略时的选择。这段历史,对现实情境中是否应该以及怎样构筑有利于台海两岸全体民族利益的安全体系,也不无启示。
纪念抗战,还因为这段改变了东亚格局的历史,迄今仍对现实发挥着作用。日本作为这场血腥战争的策源地,战后一直未对战争做出应有的反思。细川护熙对亚洲受害国的口头道歉和村山富市对日本侵华的道歉,没能发展为日本政府对历史的全面检视。相反,近年来篡改历史美化侵略甚嚣尘上,政客参拜靖国神社、修改和平宪法、解禁集体自卫权已成为政府主导的国家政策。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前4天,日本防卫省提出总额超过5万亿日元(约485亿美元)的2015财年防卫费用预算要求,创下历史新高。与此同时,日本加大了外交活动,以图在日美安保条约的基础上与其他国家组建海上军事联盟。这些倾向,不得不令人警惕。
中国的抗战史,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奠定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面对颠覆战后秩序的倾向,有关国家不能以功利性的短见视之。而对中国来说,维护和平的外部环境,已经不是口头上的国际义务而是现实的使命。履行这一现实使命,自强是最可靠的方式。这正是纪念抗战最大的意义所在。(特约评论员 徐立凡)
专题:中国首设抗战胜利纪念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