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98岁抗战老兵忆日军签字投降仪式:曾负责现场警卫

2014年09月03日 16:29 来源:燕赵晚报 参与互动(0)
98岁抗战老兵忆日军签字投降仪式:曾负责现场警卫
于文瑞提笔写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

  抗战老兵、98岁的于文瑞耳聋背驼,但仍可以看清别人的字条。昨天上午,记者的到访把他的思绪拉回到69年前。作为1945年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现场的宪兵,他已多次回忆这段历史。昨天,他又戴上老花镜,欣然提笔写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

  现状

  98岁抗战老兵再提笔

  屋外阴雨绵绵,屋内,于文瑞正坐在椅子上打盹儿,就连他的外孙女和记者进了屋,他都没有察觉。昨天11时许,棉五小区一楼的一套单元房里,于文瑞驼着背,招呼记者到外屋坐。

  于文瑞生于1916年,井陉人。1936年毕业于保定培德中学,后考入宪兵学校学生队第七期,又被保送至重庆中央警官学校特科警官班第三期学习。1950年回到井陉老家,因为解放前的经历,他在牢狱中度过了将近20年光阴,1975年被特赦出狱,并被安排到国棉五厂上班,之后退休。

  如今,于文瑞已98岁高龄,仍能自己吃饭、叠被子,自己调制花茶、冰糖和蜂蜜,每天还要围着所住的居民楼转两圈。他每天上午、下午都要睡一会儿,其余的时间就看看书、看看报纸和电视。屋里的《红楼梦》、《三国演义》都快被他翻烂了。

  虽然耳朵听不见了,于文瑞却能看清别人的字条。几张字条递过去,他明白了记者的来意,从床垫下拿出一本挂历,翻开其中的一页。那是1945年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现场照片的放大版。于文瑞指着现场签字台出入口右侧笔直站立的一名士兵说:“这个人就是我!”这本挂历是去年一位志愿者送给他的,他一直珍藏着。

  老人慢慢站起身,又从书柜里拿出一个相框。相框里是一张剪报,上面有一张于文瑞的照片,照片上的他身着军装、头戴钢盔,腰间别着手枪,精神抖擞、威武帅气。这张照片就是1945年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结束之后,于文瑞为了纪念这个举国欢庆的日子,特意在南京一家照相馆拍摄的。

  于文瑞酷爱写毛笔字,近两年身体不太好了,才搁下了笔。不过,昨天他还是拿出一支签字笔,认真地写下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九周年”。

  回忆

  69年前在南京

  他见证日军投降签字仪式

  时间回到69年前。1945年8月,于文瑞在湖南芷江宪兵第十团第二营第四连担任中尉排长。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21日,是于文瑞女儿满月的日子,他正在家里和妻子女儿团聚。那天上午10点,芷江上空传来了飞机的轰鸣声。冈村宁次的副官今井武夫所坐降机的尾巴上,拖着一条长长的白色缎带,向着芷江飞来,其前后左右都是我方的监视飞机。于文瑞和妻子抱着女儿跑到街上去,整个芷江万人空巷,男女老幼纷纷出来观看,指着空中说,日本终于投降了!

  当时的于文瑞没有想到,不久后,他见证了一个重要而伟大的历史时刻。

  1945年的9月初,包括于文瑞在内的30名宪兵及其他一些官兵,乘飞机飞往南京。此前,于文瑞听说要选拔30名宪兵,参加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现场的警卫工作。这30名宪兵只有班长以上衔级的才有资格参加,而且要求人精明强悍、机智勇敢、应变能力强,仪表出众。作为中尉排长的于文瑞在部队成绩非常好,很幸运地当选。

  当时日本投降情况还不是十分明朗,入选的又都是级别较高的宪兵军官,所以要求他们降级扮成普通宪兵。因为担心日军投降之后做出孤注一掷的举动,所有官兵刀出鞘、弹上膛,高度紧张,以防万一。而实际上,日军官兵见到中国人都毕恭毕敬。

  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侵华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央军校礼堂(即南京黄埔军校旧址礼堂)举行。于文瑞作为带班警卫,带领3名宪兵站在日军投降签字仪式会场签字台出入口,负责警卫工作,见证了签字仪式的全部过程。整个签字仪式很短,只有十几分钟。中方人员都坐定之后,冈村宁次等5人进入会场,站在签字台后面,向中方人员深深一鞠躬后,落座聆听“受降宣言”,而后,由指挥官命令他们签字。

  于文瑞回忆,那时的日本人都跟丧家犬一样,低着头、弓着身子进入会场,见到中国人都双手贴膝鞠躬。“那时的感觉,就是两个词:光荣、扬眉吐气!”他说,能见证这么重要的历史时刻,觉得很光荣、很幸运。那一年,他29岁。(文/图 记者 苗静 石维 实习记者 杜倩倩)

【编辑:杜雯雯】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