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专家驳埃博拉十月底袭中国:在国内大流行概率极低

2014年10月30日 11:31 来源:深圳特区报 参与互动(0)

  据世界卫生组织最近的一份报告显示,自3月起,已有5000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而死去。最近,网络上“美国一个研究所测算出埃博拉可能十月底袭击中国”的消息也弄得人心惶惶。深圳出现埃博拉病例的风险有多大?是否会出现本地流行?我市都做了哪些防控措施?昨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马汉武、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制科主任谢旭回答了记者的疑问。

  埃博拉病例4小时即可检出

  记者:美国一个研究所,利用计算机模型,测算出埃博拉可能10月底袭击中国,对此您怎么看?

  专家:这个预估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认证,但提示了存在这样的风险。国家、省、市都非常重视,通过一系列的防控措施来防止疫情的发生。

  记者:我们都有哪些防控措施?

  专家:深圳在第一时间建立了联合联控机制。10月28日做了应急演练,对联防联控机制进行了检验。首先,口岸加强检疫工作,尤其是对疫区国家来华或者归国人员进行重点排查。一旦检测出是疑似病人,会通过专门工作流程,把病人送到埃博拉定点收治医院,也就是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隔离治疗。到三院后,医护人员在对病人进行救治的同时,会对病人采样送检。市疾控中心有埃博拉检测资质,将在4-5小时内检验出是否是埃博拉出血热病例。

  疫区来华人员将被逐个跟访

  记者:如何对疫区来华或归国人员进行监测?

  专家:我们对疫区国家来华或者归国的人员进行健康检测和管理。入境体温超过37.3℃都要进行入院排查。另外,为预防尚未发病的病毒携带者入境,我们对所有疫区来华或归国的人员进行跟访。埃博拉病毒在人体内最长潜伏期是21天,我们将从他离开疫区那天开始追踪至21天。

  记者:如果从疫区回来,不从深圳入境,通过火车、汽车等来深圳的,如何监控?

  专家:这会由外地疾控部门、卫生部门先对他进行初步筛查,然后经过广东省卫计委和省疾控中心把个人信息转交给我们,深圳有关部门来落实后续的健康检测和管理工作。这个机制在H1N1甲流和H7N9禽流感的时候都已顺畅运行。

  记者:目前,从疫区来深圳的人员数量有多少?

  专家:世界卫生组织未因埃博拉流行做出旅游限制,所以现在疫区来华和归国的人数和以往差不多,没有大的变化。

  埃博拉病毒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弱

  记者:历史上,埃博拉病毒是否曾传到中国?

  专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过。对我国来讲,这是一个新发的传染病,医务人员对其了解很有限。传染病的控制主要是控制传染源,我们在传染源上,已采取了上述的各种措施,会严格把好国门关,将其拒之门外。

  记者:万一深圳出现埃博拉病例,会不会出现大流行?

  专家:对于疾病传入我国的趋势判断,高层专家估计,传入风险是有的,但在国内大规模流行传播几率是极低的。首先,若没有大量的感染者与健康人群的广泛接触,该病无法在人群中广为传播。其次,埃博拉在西非流行,主要是因为西非的卫生条件差,人们的公共卫生知识欠缺。而我国已建立起传染病报告和防控体系,尤其是深圳,公共卫生条件相对较好。万一有病人入境,我们也会严格按照我们的机制,把它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不会造成大范围传播。

  记者:埃博拉病毒是如何传播?

  专家: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过与患者体液直接接触,或与患者破损的皮肤、黏膜等接触而传染。而当健康人的破损皮肤或黏膜与受到埃博拉病人的感染性液体(如脏衣物、床单或者用过的针头)污染的环境发生接触时,也可发生感染。目前,还没有证据证明埃博拉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所以埃博拉病毒并不是传染性最强的病毒。

  记者:目前的防控难点在哪里?

  专家:首先是公众对埃博拉的认识不足。埃博拉病毒虽然致死率高,但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弱,一般化学及物理消毒方法可使其灭活。其次主要是通过体液传播,但接触了这些病毒不一定百分之百受到感染。所以,大家要认识到疾病,科学地对待。从疫区国家来华的人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尤其是发烧,需要对其作出医学观察,必要时需要作出检查。我们的普通健康市民,如果接触过病人的体液,或者和病人在确诊之前有过长时间接触,要主动告诉医务人员,纳入到密切接触者范围。以便为自己做好防控,也最大限度保护我们身边人的健康。■  记者 盛佳婉

【编辑:叶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