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灾区泥石流监测预警:为防灾减灾提供支撑
中新网成都1月19日电 (顾华宁安源)记者19日从成都理工大学获悉,由该校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等单位完成的《四川省“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区清平、映秀、龙池三大片区典型泥石流监测预警示范点建设项目》正式通过验收。
该项目通过布设自动遥测雨量站、远程视频监视器、雷达泥位计、泥石流次声警报器、地下水渗透压力和土壤含水率传感器等先进设备仪器,集成GPRS、北斗卫星及光纤等多种现代传输技术,构建了实时远程立体空间监测网络,研发了泥石流信息管理、分析预警及信息发布平台,不仅实现了对地质灾害的全天候动态监测,而且实现了监测信息的实时分析处理,危险预警和防灾信息的实时发布。
谈及项目建设初衷时,成都理工大学许强教授表示,2010年8月中旬,在局地强降雨的诱发下,汶川地震灾区暴发了特大规模群发性的山洪泥石流灾害,尤其是在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和都江堰市龙池镇(三大片区)等场镇,数十万甚至数百万方的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十余亿元。“虽然目前已实施工程治理,但这七条泥石流沟谷内从坡脚至坡顶仍分布有大量地震形成的滑坡、崩塌固体堆积物,总量仍十分丰富,局部山体植被破坏造成斜坡水土流失、片蚀严重,构成了泥石流形成的基本条件”。许强认为,在极端降雨天气条件下,这些泥石流沟再次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因此对已工程治理及未治理的泥石流沟采取相应的监测措施,仍显得十分必要。
尽管泥石流的形成条件包括地形、地质、降水三大条件。但涉及三大条件的因素却超过47个以上,这也是导致泥石流预报非常困难的原因。此次,成都理工大学的专家基于泥石流启动机理现场调查、实验研究和监测现场验证、试运行修正的基础上,研发了泥石流灾害预警模型、分析处理系统和信息发布平台,提出了针对不同泥石流沟的四级预警判据,共分为蓝色注意级、黄色警示级、橙色警戒级、红色警报级四个级别,并根据不同的预警级别自动向相关工作人员和危害对象发布防灾信息。
目前预警项目在近3年的试运行和检验中,先后成功预警2013年7月8日的清平走马岭沟泥石流,2013年7月10日的映秀镇红椿沟泥石流等多起灾害,为地震灾区泥石流灾害的监测预警和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支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