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治水优等生迈入“二年级” 期待政府建长效机制
中新网杭州1月24日电 (记者 江耘 钟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任职时说的一句话,在此间召开的浙江两会上已经成为了热词。“宁可不要GDP翻一番,也要保住绿水青山。”浙江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夏宝龙在两会上道出了浙江未来在生态环境保护上的决心和斗志。
保护绿水青山并非夏宝龙口号式的宣言,从2013年开始,浙江省自上而下开展的“五水共治”就是最好的行动。2014年,浙江在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和抓节水的工作上卓有成效。
“问题在水中,根子在岸上。”特别是在治污水方面,甚至成为了浙江倒逼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
此次两会上,众多代表委员谈到治水时,更像是在做一场场成果汇报会,各地在治水上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但显然,仅仅一年的治水尚谈不上是收获之时。2015年,浙江治水以优异的成绩迈入了“二年级”,对于这位二年级新生,代表委员们有很多的嘱托和关心,他们都希望自己生活的家乡,水更绿,山更青。
治水不搞“大跃进” 需建长效机制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量篇幅介绍了去年的治水工作:2014年消灭垃圾河6496公里,整治黑臭河4660公里,新建污水管网3130公里……
对于2014年治水成果,浙江省人大代表、衢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汪惠芳连连点赞,但同时也希望,未来治水能够建立长效运行机制,“大家都非常担心,不要像一阵风一样。”
对此,浙江省政协委员陈伟华也感同身受。他认为,治水工作任务繁重,实际情况复杂,绝非一哄而上,速战速决就能解决问题,到头来只成为晒太阳工程或无法发挥实际效益。
他特别提到,上世纪50年代“大跃进”冒进蛮干的教训不应忘记。
诸多代表委员对于治水的善意建议,都希望政府能够为治水这件民生工程建立长效机制。
此外,浙江省人大代表、兰溪市委书记吴国成还希望能够有一个长期的机构,“现在都是借调过来、临时拼凑的,希望像模像样给个名分。”
随着浙江农村治污逐步开展,农村水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浙江省政协委员徐敏利注意到一个问题,农村生活污水的治理形式比较单一,目前各地都在全力以赴建设治污设备,管理方面的问题还没有被重视起来。
徐敏利建议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一定要立足长远,防止为建而建、重建轻管,使其真正惠民利民。”
丽水缙云县笕川村党支部书记施颂勤代表也注意到这个问题,希望政府从长远考虑,建立一套机制,保障治污设置持续有效运行。
治水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合力共治
作为来自基层的代表,施颂勤看的问题比较实际。他除了认为政府要重建设也重管理外,治水政策的制定还要因地制宜。
他以自己的村子为例,笕川村是缙云为数不多的地势平坦、人口集中的村子,因此在治污时,投入费用较少。而缙云的大多数村子位于山区,村民居住分散,治污投入费用高。
“我们村子每户5000元基本能够做好,但是一些山区村庄户与户之间距离远,投入高,6000元每户的治污费用都不一定够用。”施颂勤建议,政府制定治水政策时还要因地制宜。
陈伟华委员也认为,农村治污要根据实际情况,在治理模式、治理要求等方面区别对待。
他认为,山区农村农户环境较平原地区本净能力强,生活污水对环境影响较小。因而农村治污重点应放在平原地带,不要搞“一刀切”。
浙江省政协常委、九三学社金华市委会主委张跃进也表示,各地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可学习,但不可搬抄,因地制宜才能事半功倍。
除了因地制宜,浙江省人大代表、嘉兴海宁水务集团副总经理徐一兰还建议,加大对流域污水治理扶持。河水越到下流越差,一类二类三类到了下游,已经是四类了,不能哪里差治哪里,要合力共治。
湖州市委书记马以代表也表示,许多环境问题都是跨区域性的问题,目前,地区之间没有建立协调机制,造成一些措施很难协同推进。因此建议,加快建立区域性环境治理联防联控机制,形成合力共治的格局。
浙江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委员、致公党浙江省委会常委、秘书长章月燕委员也建议,政府在未来治水过程中要强调联合治水。
首先要加强多地区、多部门联动合作,将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和方式方法法治化,建立并完善联合执法机制,包括联合监测制度、联合督查和排查制度等;制定流域的整体产业发展规划,合理布局流域产业,建立污染企业准入及退出机制,提高企业进驻的环保门槛,建立涉污企业名单,及时就其涉污情况向流域内其它地区通报。
另外进一步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专项水污染治理基金,实行跨界水污染治理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建立起上下游地区生态补偿的长效机制。
上游治好水,下游才能吃上放心水。“治水,不能各人自扫门前雪。”来自钱江源头的浙江省人大代表、江山市大陈乡大陈村党支部书记汪衍君对此深有感触。
浙江治水未来重点向农村面源污染倾斜
毋庸置疑,浙江的“五水共治”工作,治污水是突破口,污水主要分工业污水与生活污水两类。
在陈伟华委员看来,前者看得见摸得着,通过关、停、搬迁、转型等举措,见效快。在过去的2014年里,浙江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在减少工业污水排放上取得了巨大成功。相反,由于生活污水与千家万户相关联,涉及面广,在主客观原因的综合效应下,导致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苦难重重。
浙江省政协委员孙崇波表示,2014年大规模开展“五水共治”工作以来,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行政村越来越多,预计至2016年将达到90%以上。
去年的浙江省两会上,省委书记夏宝龙就特批100万元给缙云笕川村用于村庄污水处理。省委书记特批的100万元也代表着一个信号:浙江高度重视农村的污水治理。
2015年,众多代表委员认为,浙江的治水重点应该向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倾斜。浙江省政协委员、浙江大学教授时连根表示,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已成为浙江“五水共治”取得重大成果与全面胜利的关键。
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上,新设备、新技术,如多介质土壤层(MSL)技术等。
据孙崇波调研分析,农村污水处理的每一种处理工艺和设施都需要一定的管理水平,并需要投入一定的运维费用。
2012年,浙江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了省级地方标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规范》。该标准虽规定了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的技术要求,但对于设施设备的运行与维护要求不够明确,缺乏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目前,浙江也没有专门的部门出台相应的指导性文件和法律条款,存在着以属地管理为主、设施运行不正常、清洁保洁不到位、设施破损不能及时更换、处理后出水水质达不到要求等问题。
据时连根分析,农村面源污染主要存在农药与化肥过量使用,畜禽养殖排泄物、水产养殖废水得不到科学处理,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收集处理能力与技术不足,人们爱河护河的环保意识轻薄与责任不到位等几个方面原因。
他也建议,首先加速浙江省新农村住宅的统一规划建设,引入城市社区管理理念,避免每家每户安装污水处理系统;相关部门尽早出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的管理办法,使得设施运维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2015年,浙江还将以治黑治臭治劣为重点,加强水环境治理。并将水环境治理列为省政府2015年为民办的十件实事之列:基本消灭
李强省长表态,力争到2017年消灭黑臭河,省控监测断面劣V类水比重下降5%左右。(完)
专题:2015年地方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