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调查:政协如何让民众感到“很近”?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会后,记者追访参会委员。中新社发 张浪 摄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中外记者展开新闻大战。中新社发 张斌 摄
中新社北京3月3日电 题:政协如何让民众感觉“很近”?
中新社记者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3日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在作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明确要求,要努力让群众感到政协离自己很近。
政协委员如何才能完成这一要求?中新社记者3日走访多位政协委员,发现深入走访调研、利用好新媒体手段和大数据以及创新的制度安排都是政协委员“识民情、接地气”的利器。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徐沛东表示,他近几年大量参加政协专委会组织的各类赴地方调研,去年一年就去了四次。“我们出了很多非常有建设性的提案,也有很多被采纳,比如说社保、人民文化设施、古旧建筑修复等。”
“我们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工作。”港区政协委员陈清霞以去年发生的“反占中”为例指出,她去年参与发起了“大签名”活动,推动更多香港市民支持政改,同时亦邀请各方专家为市民解读“基本法”相关概念,并同市民展开广泛交流,“要把我们香港的民意都反映出来,因为香港现在很多市民对政改很关注。”
85岁高龄的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也一直坚持花大量时间深入农村开展基层考察调研。他介绍说,通过前往四川、重庆等地实地调研,他发现土地确权后农民住宅地、耕地和承包地都有了保障,他们反而不愿进城了,“这些新情况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为宗教界人士,更应该深入群众”,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杨志波经常走访信教群众。他认为,作为政协委员要了解他们的诉求,表达他们的心声,与全国各族人民一起坚守“中国梦”。
在调研之外,新媒体的兴起给政协委员更好履职带来了压力和契机。主持人崔永元表示,有了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媒体后,涌现了成千上万的声音,远远比在政协和人大会议上出现的声音要丰富,他和其他许多委员都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和压力,“如果站在媒体的话筒前,被问住,被问倒,一问三不知,你好意思吗?”
全国政协委员、新东方科技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表示,他加入了一个政协委员们组成的微信群,“这个群自去年建成以来,几乎每天都会有委员就很多热点议题进行讨论,目前来看效果不错。”
除了个人努力,许多政协委员表示,有效的制度安排也是政协让民众感觉到“很近”的重要保障。
今天在回顾2014年政协工作时,“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被政协主席俞正声多次提及。
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新闻发言人吕新华此前也表示,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是十二届全国政协新的协商形式,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已成为政协民主协商经常性平台和重要品牌,是全国政协一张亮丽的名片。
多次参加双周协商座谈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景虹介绍说,一般每次座谈会都与三到五个部委的负责人面对面。会议开始,他们都会解释相关的文件和措施,之后每个委员可以提出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民主协商。
行之有效的还有激励机制。全国政协委员龚立群去年提交的关于农民工工伤保险的提案,获评全国政协优秀提案。他表示,今年将继续深化这个提案,希望国家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制度体系,提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水平。
此次全国政协会议还首度设立了督察组,要求政协委员发言重点突出、观点鲜明、言之有物,讲真话、讲诤言,出实招、谋良策。
龚立群表示,委员的重要职能之一,是平时做大量的调研和准备工作后,于会议期间提交有质量的提案,而不是开开会、鼓鼓掌就行了。(作者: 高红超、彭大伟、杨喆、申冉、李志全、王曦、张茜翼、金诗雨、石龙洪、李晓喻、南若然、周锐)(完)
专题:2015年全国两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