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扶贫攻坚要耐得住性子
大力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耐得住性子,找得准方向,因地制宜地持续发力、精准发力,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江西是革命老区,革命战争年代,江西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重大牺牲。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省目前还有不少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任务依然艰巨。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江西代表团的审议时殷切希望江西干部群众要着力推动老区加快发展,“立下愚公志,打好攻坚战”,让老区人民同全国人民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果。
之所以要立下愚公志,是因为扶贫是一项长期而又艰辛的工作,只有耐得住性子,因地制宜地持续发力、精准发力,才能久久为功,打赢老区扶贫攻坚战。近年来,我省把加快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和重大战略机遇努力作为,带动了全省民生改善,成绩令人鼓舞。
然而,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是,当前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中仍存在“谁是贫困群众”“贫困原因是什么”“怎么开展针对性帮扶”“帮扶的效果如何”等不确定问题,特别是有的地方和单位扶贫耐心不足,只重“输血”,不管“造血”,使相关工作事倍功半。比如,有的挂钩扶贫单位做起扶贫工作来不结合当地实际,盲目“克隆”项目,造成了类似“扶贫羊”变“餐桌羊”的尴尬;有的地方搞起扶贫工作来奉行“搂草打兔子”的思路,试图在短时间内就看到“全面开花”的成绩,结果不仅是浪费钱财、耗费精力,还影响了党委、政府的公信力。
贫困之冰,非一日结成;破冰之功,非一日可尽。不让老区群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掉队,就得耐得住性子,把“输血”和“造血”有机结合起来,力争“慢工出细活”。这就意味着老区的扶贫工作不能急于求成,否则就很难找到解开贫困“枷锁”的“金钥匙”。相关地方和部门要紧密联系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多做一些调研工作,多干一些“授人以渔”的实在事。在承接好中央的政策落地、对接好部委的对口支援的同时,我们要注重在内外兼修上下功夫,大力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激发贫困地区加快发展的内生动力。
好钢要用在刀刃上,扶贫要扶到点子上。扶贫攻坚要耐得住性子,不仅要求我们做到持续发力,更要做到精准发力。过去,一些地方和部门总是困在送金钱、送物资等单一的粗放式扶贫“笼子”里打转,对贫困群众的底数摸不清楚,扶贫对象经常由基层干部推测估算,扶贫资金用起来像“天女散花”,以致一些贫困群众抱怨“年年扶贫年年贫”,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应扶不扶、扶富不扶贫等不公平现象,进而滋生腐败。
当前,要支持和帮助贫困老区和贫困群众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各地各部门就得扎实推进精准扶贫,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比如,通过进村入户,分析掌握致贫原因,逐户落实帮扶责任人、帮扶项目和帮扶资金。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加强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教育扶贫等工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尽快让老区旧貌换新颜,让老区贫困群众得实惠。
扶贫攻坚,任重道远;造福老区,时不我待。全省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推动老区加快发展”的要求,心中常思百姓疾苦,脑中常谋富民之策,大力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耐得住性子,找得准方向,因地制宜地持续发力、精准发力,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以实实在在的成绩书写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新篇章。(范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