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地震重灾区部分受灾群众再次转移安置
一辆辆警车、救护车开道护送,载着1301名樟木镇部分地震受灾群众的大巴车、军车,15日从西藏拉孜县安置点缓缓驶向日喀则市,这是西藏地震灾区受灾群众的又一次大转移。
上午9时10分,记者看到拉孜临时安置点的老年人、僧人、幼儿,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提着行李开始登上大巴车,准备前往新安置点。身着绛红色袈裟的尼姑土登卓嘎在离开前将一条洁白的哈达献给了拉孜县临时安置点指挥部负责人多吉。她说:“尽管我们的寺庙已经在地震中倒塌了,但解放军救了我们的命,感谢政府把我们安排得这么好,太感谢你们了!”
受尼泊尔强震和多次余震的强烈冲击,位于中尼边界的樟木镇存在发生山体滑坡、泥石流等重大次生灾害的可能。为此,西藏自治区决定全镇群众向外转移。4月29日,樟木实施全员转移,上千名樟木镇受灾群众被安置在拉孜县临时安置点,其余全部安置在日喀则市桑珠孜区临时安置点。
从海拔2000多米、气候宜人的樟木镇到海拔4000多米、风沙肆虐的拉孜安置点,很多群众出现了高原反应等症状,尤其是老人和儿童。为了确保受灾群众的安全,政府又一次将他们转移安置,从拉孜县转移至海拔更低、条件更好的日喀则市进行安置。
日喀则市常务副市长陈来尼玛说,在日喀则市安置更加合理,因为这里海拔只有3800多米比拉孜低了200多米,同时这里是后藏最重要的城市,可以为受灾群众提供更好的居住、医疗、就业等环境。
经过三个多小时、150公里的跋涉,13时5分,第一辆大巴车缓缓抵达日喀则桑珠孜区临时安置点,安置点工作人员为他们一一献上了洁白的哈达。随后,志愿者“一对一”将受灾群众领送到各自指定的帐篷。
记者看到救灾帐篷内有电视、钢架床、棉被、毛毯、暖瓶、糌粑、矿泉水、方便面等,就连生活中最常用的拖把、扫帚、洗脸盆也都备齐了。帐篷内还贴有藏汉两种文字书写的《地震灾区公众防病指导》说明书。
志愿者达瓦次仁将87岁的樟木镇雪布岗村老阿妈卓玛搀扶进5号帐篷,女儿普巴拉姆和孙女丹增央金也一同走进了帐篷。“妈妈,我要看动画片。”5岁的丹增央金看到帐篷内有电视,很激动。对于新安置点的准备工作,普巴拉姆感到有些意外,“这里条件真的太好了,政府什么都为我们准备好了,这里海拔低,老阿妈呼吸应该会顺畅许多。”
普巴拉姆的姨母在此次地震中不幸遇难,但灾难并未难倒这里的受灾群众,他们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普巴拉姆的女儿次仁德吉在北京西藏中学上高中,儿子次仁桑珠在日喀则上高中,两个孩子今年都面临高考。她说:“我们和孩子们都通了电话,我让他们好好复习,政府安置得很好,不要担心我们的生活。”父亲嘎尔玛到了新的安置点,立即为女儿丹增央金报名上幼儿园。
聂拉木县桑丹林寺的僧人扎西搬进帐篷后开始念诵经文。他告诉记者,在拉孜临时安置点,海拔高、风沙大,他患上了感冒,到了新安置点,他感觉整个人精神了许多,呼吸也更加顺畅了。他说,安置点正在准备为僧人提供一个念经的帐篷,这让他心存感恩。(记者拉巴次仁)
专题:尼泊尔发生强烈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