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客船翻沉事件:搜救先锋叩响生命奇迹
6月4日上午,在湖北监利县长江客轮翻沉现场,湖北省军区某舟桥旅开展新一轮搜救。刘良伟 摄
中新网湖北监利6月4日电 题:搜救先锋叩响生命奇迹
作者 徐金波 王取发 方龑
第一个到达现场的专业救援船舶,第一个搜寻到倾覆船体内有生命回音,第一个下水搜寻救人……“东方之星”客船6月1日晚在湖北监利江段翻沉至今,连续多日停靠在失事船舶附近进行施救的“救绞一号”,屡屡叩响生命奇迹。
第一时间赶来救援
长江航道救助打捞局局长林七贞4日介绍,“接到命令时,‘救绞一号’正在附近的湖北石首水域,队员们紧急安排了抢险队员和设备后,鞋子都来不及穿好就出门赶往集结地了。”他带领的抢险队则从陆路出发,与2日早晨7点赶到了出事地点附近,与救绞一号汇合后迅速驶向倾覆的“东方之星”。
作为第一艘赶到现场的救捞专用船舶,林七贞迅速组织抢险队员登上沉船,在底部焊接了用于系缆的缆桩,并不顾前期沉船依然漂浮不稳定的危险,将自己牢牢和“东方之星”系在一起,为后续救援船舶抵近停靠创造了条件,并作为潜水作业平台一直奋战在抢险一线。
这艘即将退役的功勋船舶,又一次作为承载希望的“生命之舟”,拉开了新一场赛跑序幕。
敲击舱体确认幸存
曾经参加过“98抗洪抢险”的资深潜水指挥黄成龙,是第一批登上沉船的救援人员。他从现场的情况判断倒扣的船底与水面的夹层可能还有生还者,于是提出搜救方案,用敲击船底的方法,看看是否有幸存者回应。江上的风很大,还有零星的小雨,每敲一次,黄成龙都要俯下身子爬在船底仔细的听。就这样他拿着一把小铁锤,从船头到船尾,一寸一寸的敲,一次一次的听,生怕错过一丝回音。
终于他听到一声微弱的敲击声,“起初声音很小,但是频率很高。”黄成龙说。在标明第一名幸存者位置后,他继续敲击探查,很快又发现了第二名幸存者的具体方位。
“当时大概是在船头60到70米的位置,我听到了底下有吹哨子的声音,于是也迅速进行了标记。”黄成龙回忆道。黄成龙标明的两名幸存者正式被救起的65岁老人朱国梅和救船员陈书。
勇闯沉船协助救援
周建是第一批勇闯沉船实施救援的潜水员之一。他说,“水下流速很大,情况不明,还有许多的漂浮物,外加‘东方之星’船体较大,里面错综复杂,这对于潜水员来说都是艰巨的考验。”周建介绍着下潜的情况。
虽然确定了幸存者的位置,但是通往幸存者所在的气舱的“道路”被漂浮在水体里大量的塑料绳所阻塞,超过1.5米/秒潜水极限的流速、伸手不见五指的能见度、随时有可能缠绕上来将人困在江底的塑料绳,面对困难,周建和其他几名潜水员并没退缩,他们冒着生命危险,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清理出了一条救生通道。
“当我们进入那个气舱时,被困的老人意识还很清醒,十分镇定,我还把自己的手电筒交给了她,让她不至于在黑暗的江底感到害怕。”周建回忆着当时的情形。协助海军潜水员官东找到第一名幸存者后,周建回到水面担负接应任务,成功将65岁的朱国梅营救出水。
江中摸底找起吊固点
连日来,虽然多次下潜搜救,大部分队员精疲力竭。现场指挥部的要求,需要对沉船进行钢缆起吊,为找到沉船合适的钢缆引线穿入点,需要有经验的潜水员到江底进行探摸,这个任务再次落在“救绞一号”队员身上。
要在江底和沉船的接触面寻找引线的穿入点,除需要克服深水大流速危险条件下,水下能见度低等因素外,还需要潜水员靠手一点一点准确耐心摸排。“基本能够通过一个人的地方就是合格的穿入点,”刘志懋介绍到,“只有耐心的摸排才能找到,有时候流速太大,要抱住江底的大石头才能保证自己不被水流冲走。”
通过2个小时的摸排,刘志懋和他的同事成功找到了2个起吊的引线穿入点完成了指挥部交给的重任,为后续救援了提供保证。(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