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揭秘阅兵空中梯队液体拉烟系统:烟剂绿色环保(图)

2015年08月28日 14:15 来源:法制晚报 

飞行编队飞过长安街上空

加油机编队飞过长安街上空

  胜利日阅兵中,空中梯队将有多次拉彩烟的过程。其中,八一飞行表演队最新加装的液体拉烟装置将第一次绚丽登场。浓艳悠长的彩烟带将成为空中的“吸睛”亮点。表演队队长曹振忠接受专访时,揭秘了“空中彩练”背后的故事。

  “拉烟飞行是观众们非常喜爱的表演形式。”曹振忠说,“对拉烟系统的研究是各国表演队都非常重视的课题。”

  一架飞机能喷出两道细细的彩烟

  八一飞行表演队于2009年换装歼-10表演机后,一直使用固体拉烟弹。“装在机翼末端,一架飞机能喷出两道细细的彩烟。”曹振忠说。

  固体彩烟颜色相对较淡,留空时间也短。

  随着歼-10表演的日益精彩,为“空中名片”换“画笔”、换“颜料”的呼声越来越高。

  “这一愿望将在胜利日阅兵式上实现。”曹振忠说,八一飞行表演队的歼-10表演机将与某大型国产预警机一起组成领队机梯队飞过天安门。

  届时,表演机上的液体拉烟系统将为身后9个空中梯队铺出一条五彩缤纷的空中走廊。

  “靠的就是飞机机腹下加挂的液体拉烟吊舱。”曹振忠说,将高沸点的液体拉烟剂注入吊舱,通过氮气加压的方式,将烟剂从拉烟喷嘴里“吹”出来,送入发动机喷出的高温燃气中,形成的蒸气遇冷后凝结成雾,就成为浓浓的彩烟——也许,说“彩雾”更加合适。

  不同颜色的拉烟剂对温度要求不同。“暖色调的黄色、红色比较‘好伺候’,蓝色和紫色就对雾化时的温度要求比较苛刻。”曹振忠说,“阅兵中,我们跟大飞机编队,飞行速度低、发动机转速小,喷气的温度也相对较低,这就影响了烟剂的雾化,导致最开始的几次试验中,蓝色和紫色总是显得偏淡,留空时间也短。”

  为此,飞行员和厂家人员想了各种办法:把喷嘴加长,让它伸到发动机的核心区域去“感受高温”;增大烟剂流量以调整浓度;改进配方,让冷色调“热心”一点……

  “地面试验十几次,空中试验十几次。”曹振忠说。

  空中释放7至8分钟“横贯天际”

  通过不懈的努力,目前的彩烟终于做到了颜色正、浓度高、时间长,满仓状态下能在空中释放7至8分钟,达到“横贯天际”的效果。

  “而且,我们的彩烟剂是绿色环保的。”曹振忠说,他们从服装染色剂中找到灵感,配制成了无毒无污染的彩烟。

  液体彩烟能否应用于今后的飞行表演中?对此,曹振忠介绍,拉烟吊舱的加装相当于给飞机挂上了一个副油箱,飞机的气动外形改变,机动性能大受影响,难以保证大载荷、高强度、大动作的表演飞行。

  “我们正在加紧研究,目前已经取得了关键性突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将能够为观众奉上更加绚丽的表演。”曹振忠说。据新华社

  加油机梯队展示远程作战能力

  据新华社电 胜利日阅兵中,加受油机梯队将模拟空中加油状态,继国庆50周年、国庆60周年后,第3次飞越天安门广场接受检阅,展示中国空军远程作战能力。

  朱志杰说,作为空军最早组建的加油机部队,他们团把实现“随时段升空、随空域加油”能力作为目标,航迹遍布大江南北,已逐渐走开训练加受油向战术加受油、陆上空域加受油向海上空域加受油、昼间加受油向夜间加受油转变的新路子。

  “与实战化训练相比,阅兵时模拟空中加油状态的难度其实更高。”朱志杰解释,空中加油都是在气流稳定的高空进行,而阅兵时500米高度的气流非常不稳定,不利于保持梯队的飞行状态。

  “这种难度,不仅是犹如在颠簸的车里穿针,更体现在长时间对这种状态的保持。”担负加受油机梯队受油机飞行任务的空军某航空兵团团长张庆海说,加油机与受油机在空中的距离为3米,而3米的距离正是空中加油成功的关键,在这个距离内受油机的接油器能顺利对准加油机的给油器,则能保证加油成功,反之受油机就得快速离开加油机,放弃加油保证安全。

  张庆海说,阅兵中模拟空中加油状态,加油机与受油机在空中完成编队后,要保持状态长达15分钟。

【编辑:王硕】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