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闆风數绔瀉pp瀹樼綉 | lol鐢电珵闆风珵鎶骞冲彴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探访西藏公安:栉风沐雨50年 热血忠诚铸平安

2015年09月08日 09:34 来源:人民公安报 参与互动 

  辉煌巨变50年,和谐稳定半世纪。1965年,随着西藏自治区成立,西藏历史掀开了新的一页。随之,西藏自治区公安厅成立,人民公安以自己特有的形象出现在青藏高原。

  50年来,西藏公安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打击敌人,惩治犯罪,保护人民,维护稳定,成为人民政权的坚强柱石。

  50年来,几代西藏公安民警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在异常艰苦的工作生活条件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打造出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过硬公安民警队伍,维护了社会治安局势的稳定,推进了西藏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

  50年弹指一挥间,50年峥嵘岁月稠。一代代西藏公安人在党的领导下,肩头扛起稳定大任,以热血和忠诚谱写稳定和谐的篇章。

  今天,当布达拉宫广场再披盛装,群众跳起热情的锅庄舞,让我们把视线再次投向西藏公安,分享属于他们的50年栉风沐雨的历程。

  忠诚,击退敌人的有力武器

  50年风风雨雨,西藏高寒缺氧的恶劣环境没有改变,西藏公安人的忠诚也未曾改变。

  “1965年,我和许许多多翻身农奴的子女,争先恐后地加入到人民公安的队伍。那时候的确很苦,出去搞案子,只有一辆除了车铃不响、哪里都吱吱作响的自行车,有时候运气好可以搭上部队的‘敞篷车’。”自治区公安厅退休老干部班典说。

  多少寒来暑往,西藏公安民警奔走于高山峡谷、戈壁丛林,风餐露宿,却依旧精神抖擞;多少日日夜夜,他们风雨兼程,顶风冒雪,却从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多少不眠之夜,他们与月光为伴,听着肚子的咕咕叫声,紧紧咬住犯罪嫌疑人的踪迹……

  艰苦不怕吃苦,西藏公安始终把“忠诚”二字放在心间。

  西藏公安队伍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艰苦的自然环境中逐步发展壮大的。老一辈西藏公安人就是在分裂势力猖獗、群众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下,艰苦开辟了西藏公安工作的新战场。

  拉萨八廓街是世界看西藏的窗口,大昭寺的红墙折射出历史的辉煌,这里也见证着半个世纪以来西藏公安的风雨沧桑。

  2008年3月14日,面对暴徒的疯狂冲击,时任八廓街派出所所长拉珠将街上一名焦急求助的外籍游客保护上楼。

  面对分裂分子,西藏公安人从不退缩。

  在八廓老城区的10条巷子,分布着10顶面积不足5平方米、四面透风的帐篷。

  这是拉萨市公安局特警支队女警大队的安检工作地点。一群平均年龄20岁的姑娘,每天穿着警服,蹬着厚重的皮靴,面庞被晒得黑红,双手粗糙不见光泽。冬天,气温零下十五六摄氏度,四面透风的帐篷里嗅不到阳光的味道。

  但弯腰、蹲下摸检、起立,这套每天要重复上千遍的动作,却没有因为酷热或极寒而停止过一天。

  是她们,让大昭寺始终在汹涌人潮中保持着宁静祥和。

  忠诚,是击退分裂分子的最有力武器。没有人比公安民警更懂得,安宁与和谐的意义。

  在平息叛乱、消灭残匪,肃清地下反动组织和反分裂、反渗透、反破坏等对敌斗争中,这支素质过硬、忠诚至上的公安队伍,经受住了一次又一次的严峻考验,用热血与忠诚谱写着一曲曲时代凯歌。

  巨变,让外面的世界不再遥远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地震,西藏部分地区受灾严重。

  为了第一时间对受灾地区进行全方位救助,在国家基础通信全部中断的情况下,全区公安科信部门利用“动中通”卫星通信车、无线图传、无线通信系统以及海事卫星电话等通信装备,高效搭建完成了自治区前、后方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为自治区领导指挥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然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寻找案件线索几乎没有可以依靠的科技手段,只能骑着吱吱作响的自行车到处走访。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在公安部的支持下,西藏公安工作稳健发展,让西藏公安逐步从闭塞、落后、困顿中走出来,紧跟时代脉搏,手执科技利剑,公安工作如鱼得水。

  巨变,翻开了西藏公安的新篇章。

  在老一辈西藏公安人的印象中,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1世纪以来,是西藏公安工作发展最快的时期,无论是基础设施还是队伍建设,都发生了质的飞跃。

  “多年前,收到通知经常是几个月以后的事情了,一个村里有一部电话,能接通的几率很小。配置了电脑,但会用的民警寥寥无几,电脑成了摆设。2010年以前,全区公安二、三级信息网带宽分别为8兆、2兆,少数派出所通过拨号接入等方式,初步实现四级网的接入,但是接入率只有8.3%。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之后,自治区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对公安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如今,带宽全面升级,二级带宽提升近20倍,基层所、队、站四级网络实现了专线接入,接入率由8.3%猛增到85%。”自治区公安厅科信总队的民警介绍说。

  昌都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副支队长泽仁塔西献身交警事业近30年,是西藏公安科技化建设的见证人:“刚工作那会儿没有信号灯,指挥交通时,举起绿旗,车辆通行;举起红旗,车辆停止。而现在,城区的红绿灯已经全部实现了先进的智能控制,大大减轻了交警的工作负担。”

  全区公安机关紧跟时代步伐,紧紧围绕公安实战,结合各地需要,大力发展公安信息化建设,基本实现了信息网络的互联互通,基本建成了覆盖公安工作各个业务范畴和业务层面的应用系统,基本实现了事务处理电脑化、信息采集数字化、日常工作电子化,在预防、打击、防范犯罪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纸化办公、公安信息网、电子眼、移动警务,这些专业词汇,10多年前,西藏民警只能在电视上开开眼界。如今,这一切都不再是奢望。

  墨脱县公安局政委王勇清楚地记得一个日子。

  2010年10月18日,我国东部地区的网络技术应用已经相当普及和发达,而墨脱县公安局的官网才刚刚开通。但他们也可以参加视频会议了,尽管经常因为滑坡影响光缆而使信号中断、会议开到一半就突然黑屏,尽管到目前为止全县带宽只有200兆,可王勇仍感到离外面的世界近了。

  在西藏,科技应用总是要比东部地区迟缓,但最终总会到来,惠及公安各条战线、惠及每名民警的日常工作。

  对于西藏公安的发展而言,援藏力量是一针强心剂。

  “从硬件方面说,交通、通信、办公自动化设备等警用器材的援助提高了各级公安机关的工作效率;从软件方面来说,刑侦、网侦、指挥系统等项目的建设,以及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提高了信息分析研判与运用能力。”2015年7月,时任自治区公安厅副厅长吕涛说,他深刻感受到技术、设备援助在整体提高全区公安机关装备保障水平、增强维稳实战能力等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

  正是科技强警战略的有效实施,保证了西藏公安机关在青藏铁路通车庆典、奥运圣火登顶珠峰等一系列重大活动中,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安保任务;在“3·14”事件中,西藏公安机关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出色地完成了维稳处突工作,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把损失降到了最低。

  承诺,有一种解释叫坚守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世界屋脊”,特殊的地理环境给民警的工作与生活带来了太多的难题。西藏自治区公安厅政治部给记者提供的一组数字显示:全区大部分民警处于亚健康状态,有85%的民警不同程度地患有各种高原性疾病。

  西藏公安人不惧苦。海拔高,工作质量要更高。

  泉水湖,又名“死人沟”,每到冬天,最低气温徘徊在零下35摄氏度左右,干冷的风像刀子一样割在脸上,无孔不入的刺骨寒风钻进棉服里。那种冷是没有经历过的人难以想象的,冷得可以让人忘了缺氧反应。

  坚守在海拔5148米的泉水湖公安检查站的民警外表“一致”:嘴唇干裂、发紫,皮肤黝黑,头发干枯。

  这里已经先后有多名民警患上肺水肿等高原疾病,因水中矿物质含量较高导致民警经常出现腹泻,不同程度地患上胃病,甚至肾积水。

  生死未知,但他们没有一刻放松过工作。在“镇守”219国道的同时,为群众送医送药、解决食品问题,在无人区救人于危难,都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

  帮助过谁,救助过多少人,他们记不清了。可被帮助的人却记住了那段经历,记住了人民警察。

  在藏区,除了克服缺氧反应,还需要面对工作日复一日的繁忙或枯燥。

  在西藏,有些路很长,但在民警的脚下却显得很短。

  从日喀则市定结县城到陈塘镇藏嘎村137公里的路,定结县公安局政委达瓦次仁4年内往返了500余次:“每周去藏嘎村早已成了习惯,闭着眼都能到。”

  把砂石路开出“柏油路”的水平,只为了当时许下的诺言——绝不让边境线出任何事故。

  在西藏,有的路很短,但走得惊险刺激。

  沿着帕隆藏布江有一段14公里的路,号称“通麦天险”。这段帕隆峡谷道,通常需走3个多小时才能通过。通麦的险,不仅因为道路狭窄,还因为这里有三天一次的泥石流、两天一次的塌方。

  通麦二级公安检查站站长黄炳勇,每日不知要在这段路上来回走多少遍。他经常在这段路上演“杂技”,双脚站在离悬崖边只有一脚宽的位置指挥疏导,经常被夹在两辆重型卡车中间的他,变成了“小矮人”。

  “疏通天险”比吃饭睡觉还要重要,凌晨2点是正常下班时间,只为了“天险无险”的承诺。

  亏欠,是永远无法直视的痛

  西藏的民警接受采访时,一旦从工作谈到家庭,嘴角都从上扬变成耷拉。

  行走在高山峡谷的昌都法医李永强,说起自己的工作滔滔不绝,但是提起远在成都的女儿,这个不怕残肢断臂、不惧秃鹫老鹰的汉子眼圈红了。

  孩子11岁,父女见面4次。只有在李永强出藏学习之际,父女二人才能趁机聚一聚。“电话里,女儿总是很懂事,小小的年纪就已经独立,可是我知道这是因为她缺爱啊!”

  子女无法抚养,成为他们无法弥补的遗憾;夫妻两地分居,是他们永远亏欠的陪伴。

  在阿里马攸桥公安边防检查站,已结婚的民警要面临夫妻长期两地分居的现实。

  教导员王永刚说,他的妻子在四川乐山工作,5岁的孩子和妻子在一起。“平时特别想让他们过来,但是看到他们高原反应,心里又特别不忍。我除了休假,也没有时间去看他们。”

  有的亏欠或许可以通过电话、视频以及不久后的见面去弥补,可是有的亏欠,今生无法偿还。

  2015年6月5日,虫草采挖季节,那曲地区香曲乡恰如寺派出所副所长拉巴次仁正和同事们在山上维护采挖虫草秩序。

  一道刺眼的闪电划破了天空的沉寂,射在海拔5200米的高山草甸上,击中拉巴次仁。他没能躲过大自然的无情。他留下了年轻的妻子,以及快要两岁、在一起不到30天的女儿,匆匆地走了,没有一句遗言。

  家在日喀则,身在拉萨大昭寺的民警央金拉宗和远在山南地区警务站工作的爱人始终两地分居,“团圆”对小两口而言是一种奢望。

  央金拉宗去年意外流产,老公不在身边;今年再次怀孕,老公依旧不在身边,自己孤身一人在拉萨照顾自己和肚子里的孩子。

  对于未来工作和家庭的发展,央金没有太长远的规划,如果有,那个心愿也很小很小——“只要有一天,我和老公能够团聚,我就满足了”。

  在西藏,有很多很多公安民警都像央金一样,工作上肩负沉沉重担,心中则揣着一个关于亲情、关于团圆的小小梦想。

  因为这个梦想,是他们努力付出的基石;因为如此亏欠,让他们将爱撒在公安工作,散播在老百姓身上。

  栉风沐雨50年。一代代西藏公安人用忠诚与奉献谱写了平安的赞歌,用青春与热血为雪域高原铸造了金色的盾牌。记者 石 杨 林 笛 刘建伟

【编辑:孙静波】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中新社和中新网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5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