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满族传统大集年味儿浓:守住文化 留住乡愁
(新春见闻)吉林满族传统大集年味儿浓:守住文化 留住乡愁
中新社吉林2月11日电 题:吉林满族传统大集年味儿浓:守住文化留住乡愁
中新社记者 苍雁
2月11日凌晨6点,中国东北部吉林省吉林市乌拉街镇,天色尚未泛白,姜桂芝骑着电三轮车,拉着千余斤冻梨、冻柿子,在大集东侧占到了一个好位置。
“这是春节前最后一次大集,这些货应该不愁卖。”64岁的姜桂芝说。
说起这个年货大集,姜桂芝满是回忆:“在我小时候就有这个大集,我在乌拉街住了60多年,以前过年时,家里人都来这里准备年货,每到周日,全镇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赶集。”
乌拉街是满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姜桂芝口中的年货大集,历史可追溯至明朝。清代乾隆以后,乌拉街镇商业繁荣,当年挂红幌的商号就达70多家,手工业者和小商贩已发展至200多户。
乌拉街镇党委副书记历营对中新社记者说,目前乌拉街是东北著名的蔬菜产区,乌拉街紫皮蒜、大白菜、红皮毛葱久负盛名。
历营说的乌拉街传统吃食,在大集上几乎都可以找到。至上午时分,年货大集上人头攒动,叫卖声不绝于耳。王金刚和施云莲夫妻二人正配合默契:丈夫卖鱼,妻子收钱。“几百斤鱼,都是松花湖冬捕的鲤鱼、草鱼,过年了,家家都买鱼啊。”王金刚搅动着水里的冰碴,捞出一条大鱼,兴奋地称重。
记者发现,57岁的杨凤和与老伴手工制作的粘豆包格外受青睐。
“现在买粘豆包的年轻人多了,有个小伙子一次就买了10袋,说要送人。”杨凤和在大集上略显腼腆,几乎不张口叫卖,但他摊铺上的七八十斤粘豆包很快就销售一空。
许多返乡过节的人也早早来到集市。在北京工作的王琪就专门为粘豆包而来,“小时候只要一过小年,我爸就会买粘豆包,因为是圆的嘛,团团圆圆的意思。”
“在外地工作的时候特馋这口。”王琪一次买了6袋粘豆包,“虽然现在网购很方便,但是在大集上更能感受家乡的年味儿。”
吉林市政协文史研究员、满族学者关云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乌拉街大集现在、未来都会热闹下去。“不管网络多发达,它都不会消失的,这是延续乌拉街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一种习俗,就是一种文化。”(完)
专题:春运·春节·新春走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