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沙90后海洋监测员的“海洋强国梦”
【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三沙90后海洋监测员的“海洋强国梦”
中新网三沙4月22日电(林士杰)上午7时,自然资源部西沙海洋环境监测站负责人王浩展来到值班室,检查校对海洋水文气象观测的各项数据是否准确,并做记录存档。随后,他把各项观测资料录入系统,发送给南海预报中心等部门。这是他每天的首要任务。
“我们监测这些海洋、水文、气象要素的数据,会实时传往南海预报中心等部门。”王浩展说。作为一名标准的90后,2017年研究生毕业的他一心想要投身海洋事业。他告诉记者,因为自己在内陆长大,大海一直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
“我老家是河南洛阳,很多人都问我为什么要到离家这么远的海边工作?”王浩展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那一幕,“因为我出身内陆,从小对大海充满了向往……”国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事业的发展得到更多的重视,更加坚定了王浩展投身海洋事业的决心。
西沙海洋环境监测站位于三沙市永兴岛西面,成立于1959年,至今已有60个年头。监测站建站以来,为周边海域资源开发、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和国防建设提供了大量翔实宝贵的基础性资料。
“在海洋站的工作虽然有些繁杂和枯燥,但意义重大。”王浩展每天早上七点钟开始工作,除了核准各项监测数据外,他还要定时对气象观测场和验潮室里的各项仪器进行巡查。“每天8、11、14、17时用望远镜目测海况和海浪的大小,8、14和20时观测能见度大小;每月10号20号和月末日进行表层海水温度的比对观测……”对于工作流程,王浩展早已烂熟于心。
该站目前开展监测的项目有能见度(人工)、降水、潮汐、水温、盐度、海发光(人工)、海浪、GPS、宽频地震台、风向风速等,承担了西沙海域海洋观测资料的获取、质量控制、分析处理、传输报送工作,以及所在海域的海洋预报和发布等工作。
“平时最怕的就是仪器设备出问题,这样就不能记录到精确的监测数据。”采访当天,西沙海域海况四级,海面风速达到8到9米每秒,走在海边,记者被风吹得有些“凌乱”。而王浩展早已适应了这种天气,穿上救生衣来到验潮井边观测海况。“这样的天气在西沙海域比较常见,对于观测员来说,台风天才是我们比较担心的。”他说。如果遇到台风天气,王浩展会和同事24小时轮流值班以保证仪器设备不出现问题,数据不中断。
谈到岛上的生活条件,王浩展坦言,由于西沙站地理条件特殊,早些年交通十分不便,补给船一年才开四次。老一辈监测员常年在岛上值班,工作和生活环境几乎与世隔绝,值班人员需要承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现如今岛上生活设施不断完善和丰富,交通也便利了。但作为新一代监测员,王浩展表示仍要不忘初心,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新一代海洋人,首先我们要学习老前辈的艰苦精神。同时要结合我们在学校学到的专业和技能为海洋站的发展尽一份力。”
作为西沙海洋环境监测站负责人,王浩展有两年任期。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西沙站建站的60周年。“能在这个特殊时期为中国的海洋事业做贡献,我感到很自豪。”王浩展说。
近年来,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和中国海洋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于此。王浩展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海洋人,未来将有更多的“海洋故事”等着他去书写。(完)
专题:新中国成立7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