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lab雷电竞app官网 | lol电竞雷竞技平台 | 国际| 军事| 社会| 财经| 产经| 房产| 金融| 证券| 汽车| I T| 能源| 港澳| 台湾| 华人| 侨网| 经纬
English| 图片| 视频| 直播| 娱乐| 体育| 文化| 健康| 生活| 葡萄酒| 微视界| 演出| 专题| 理论| 新媒体| 供稿

长庆油田科研人:“磨刀石”中探油气 土窑洞里取数据

2019年09月27日 16:10 来源:雷竟技平台 参与互动 
长庆油田科研人:“磨刀石”中探油气土窑洞里取数据
    张文正带领科研团队勘察地质现场。(资料图) 徐志武 摄

  (爱国情 奋斗者)长庆油田科研人:“磨刀石”中探油气 土窑洞里取数据

  中新网兰州9月27日电 (徐佳)“这辈子,我只干了一件事,就是基本摸清了鄂尔多斯盆地‘磨刀石’的‘脾性’。”37年前,年仅22岁的张文正从浙江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就一头扎进了长庆油田的地质研究工作中。

  临近国庆节,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二级技术专家张文正像往常一样,一上班就钻在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和油田科研骨干一起开展页岩油评价研究。

  谈起这些年的变化,张文正内心很激动。他说,历经70年风雨,新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就拿长庆油田来说,从当初名不见经传的小油田一举发展成为目前中国最大的油气田,已连续6年实现油气当量5000万吨以上稳产,通过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长庆油田必将为祖国奉献更多油气资源。

  他提出了针对鄂尔多盆地大规模低渗透致密油气富集的“优质烃源岩主控论”,摸清了整个盆地油气成藏聚集规律,回答了为什么“磨刀石”中蕴藏着如此大规模的油气资源;带领油田科研团队破解了油气藏勘探开发的奥秘,从化学分子中牵出了一个个大油气藏。

张文正和他的科研团队踏遍鄂尔多斯盆地角角落落。(资料图) 徐志武 摄
张文正和他的科研团队踏遍鄂尔多斯盆地角角落落。(资料图) 徐志武 摄

  来自江南水乡的石油人

  张文正家乡在浙江浦江县的一个水墨画般的小山村。1978年恢复高考,他如愿考入浙江大学地质学专业。毕业后,他从江南水乡来到长庆油田的发祥地和主产区——甘肃庆阳市庆城县马岭镇。这里是著名的庆1井诞生地,是长庆油田有工业价值的第一口出油井。在老一代长庆石油人的记忆里,数万石油会战大军跑步上陇东,一批批小而肥的油田相继诞生,油田年产量达到100万吨,并首次实现外输。

  时值石油创业时期,张文正跟着石油工人,白天野外勘察地质情况,晚上一起住窑洞,盘腿上炕,伙食是玉米碴子,高粱米饭。从勘探室到钻井队,张文正开始了遍及鄂尔多斯盆地各地的转圈实习,在他口袋里的笔记本,细致地记录着核心要点。

张文正和他的科研团队野外露宿研究。(资料图) 徐志武 摄
张文正和他的科研团队野外露宿研究。(资料图) 徐志武 摄

  窑洞里搞出“全国第一”

  鄂尔多斯盆地素有“聚宝盆”之称。但油气资源普遍具有“低渗、低压、低丰度”特性,在这里勘探开发油气资源属于世界级难题。在马岭油田出油此后的近10年,长庆油田产量一直“徘徊不前”。

  1983年,作为“六五”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国煤成气开发研究》张文正进了课题攻关项目组,他研究的课题是:《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热演化与烃类成因》。

  在当时中国的科学领域里,陕甘宁盆地上古生界煤系地层热演化与烃类成因是一块尚未开垦的处女地,没有成型的技术参考,没有适用的试验装置,一切都要白手起家。

  张文正和项目组通宵达旦自己研制开发“温压釜-脱气仪相连接的热模拟实验装置”,然后他们几乎跑遍全国寻找材料,踏遍了陕甘宁的沟沟峁峁采集样本,为试验做准备。

  实验装置要模拟地层演变温度压力试验,最高温度达600摄氏度,200个大气压,有化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隐藏在这一组数字背后隐藏的是危险。

  出于安全方面的考虑,实验室设在当地一孔极其简陋的窑洞里。每天清晨,张文正和他的助手挽着裤脚,戴着草帽,像田地里辛勤劳作的农民,一趟一趟忙着挑水冷却加热炉。

  在那孔环境极差的土窑洞里,七八台炉子同时运转,窑里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张文正和助手每隔两个小时就要记录一次观察数据,反复实验,就是为了获取误差最小的那一组数值。

  据参与试验的昝川莉说:“当时跟着张文正做样,做得都快吐了,一个数据反复验证,简直不可想象,怎么完成那么大的工作量。”

  700多个日日夜夜后,试验成功了,获取了一套详实、系统的参数,为靖边大气田的发现提供了理论依据。1988年,长庆油田成功钻探陕参一井,最终发现了靖边大气田,开创了长庆油田天然气发展新纪元。

  1984年,全国“煤成气”研讨会上,24岁的张文正公布了他所作的“成烃热压模拟实验”全面而系统的煤成烃数据。详尽真实的数据,引起了与会专家高度关注,这是当时国内“煤成气”第一套完整理论的基础数据。

  点石成“金”

  走进张文正的办公室,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办公桌上整齐排列的一个个打磨过的橡皮大小岩心样品。它们由数十个牙签粗细的双面胶备注好每层岩心中化石的状态,或完好化石、或化石碎片、或部分化石残渣……粘贴得十分规整,如同一张风干了的“千层饼”层次分明。

  “这看似最笨的办法,却是最有效的办法。”正是这种不厌其烦地反复试验,张文正的独创。

  在同事解丽琴的眼里,张文正与其他人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对试验的最终效果有明确的方向,而且他会先将岩心里的化石标本收拾得很干净,从不做“甩手掌柜”。长庆油田二级工程师孔庆芬说,在样品研究前,张文正首先带着大家用鞋刷将成百上千个糊满泥浆的样品一一刷干净,“以前在学校可从来没这样干过。”

  基于他在地球化学领域取得了重要的创新性成果,1992年,张文正的《石油轻烃单体和正构烷烃系列分子碳同位素分析》获得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第四届侯德封地球化学奖。

  侯德封奖是为了纪念著名科学家侯德封院士为我国地质学和地球化学事业做出的杰出贡献设立的,被公认为是中国“学术含金量”很高的青年地球科学家奖项。

  翻开张文正的著作《液态烃分子系列碳同位素地球化学》,“天然气之父”戴金星院士作序:这部书是我国该领域里的第一部专著。

  甘当“垫脚石”

  5月12日,在广州召开的第十届亚非石油地球化学与勘探国际会议上,杨伟伟作的口头报告从100多篇国内外报告中脱颖而出,被评为6个口头报告优秀奖之一。

  杨伟伟在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的读博士研究生期间,曾慕名请教张文正。张文正就像老师一样,从一两个问题延展到相关知识点,对当时正在做博士论文的她帮助很大。毕业后,她出于对鄂尔多斯盆地的好奇,也出于对张文正的敬重,毅然来到长庆油田工作。

  在团队成员吴凯眼中,张文正绝对是“实力碾压”,三句话不离本行,特别爱思考。张文正引导大家开展头脑风暴的时候,吴凯自我调侃道:“不敢轻易插嘴,不然就暴露了自己。”

  在他的悉心指导与牵线搭桥下,科研团队成员多次参与了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IMOG)、亚非石油地球化学与勘探国际会议(AAAPG)等学术会议,多次获得“青年优秀论文奖”“科技论坛一等奖”“优秀英文口头报告”等荣誉称号。

  如今,他不仅是长庆油田有机地球化学学科带头人,也是中国石油首批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但在同事看来,不善言辞的张文正“说得少,做得多”,谈起科研工作,他总是那句话:“摸准、摸透、摸实资源‘家底’,给国家找到更多优质油气资源。”(完)

【编辑:丁宝秀】

>社会新闻精选:

本网站所刊载信息,不代表雷电竞下载官网 观点。 刊用本网站稿件,务经书面授权。
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网上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6168)] [京ICP证04065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042-1] [京ICP备05004340号-1] 总机:86-10-87826688

Copyright ©1999-2024 china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