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康复治疗师为万名残疾人送去健康与温暖
中新网12月6日电 北京市残疾人联合会最新数据显示,北京已有10152名残疾人享受到精准、专业的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这一令人成绩背后,不仅有北京市残联为残疾人康复工作做出的有益探索,还有康复治疗师这一群体的辛苦付出。
肖大叔拿起笔,在纸上写着:因为杨阳教我走,我高兴。家住门头沟区的肖大叔患有脑梗,不能说话,在纸上写下这句话,想感谢为自己进行康复服务的康复治疗师高杨阳。肖大叔喜欢叫她杨阳,不生分。
高杨阳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的一名康复治疗师,从2018年10月13日开始为肖大叔进行居家康复服务。高杨阳回忆起她第一次来到肖大叔家的情形:“在我说明来意后,我差点儿被轰出来。”原来,当时只能躺着的肖大叔因不能说话无法与她交流,而与肖大叔一起生活的肖阿姨是聋哑人,听不见声音更不会说话,唯一能与高杨阳交流的是肖大叔80多岁的岳母,但老太太不相信康复治疗,便想立刻让高杨阳走。高杨阳当时犹豫再三还是没有走,她掏出纸和笔,写明来意给肖大叔看。从此,纸和笔成为高杨阳与肖大叔唯一正式的交流方式。
肖大叔第二次脑梗病发后,差不多坐着不到1分钟就要躺倒,更别提走路了。根据肖大叔的身体状况,高杨阳为他量身制定了康复计划。经过几个月的康复治疗,肖大叔在监护下不仅可以长时间坐着不倒,而且还能慢慢地走路了。虽然走路姿势不太好,但是肖大叔确实能自己走一小段路了。对于康复效果,肖大叔一家都很满意。“每次我做完康复服务,肖阿姨就会赶紧端来盆热水,给我毛巾,让我洗洗手、擦擦手再走。”高杨阳笑着说。
像高杨阳这样的进行入户康复服务的治疗师,北京康复医院不止一位。为配合北京市残联实施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工作,北京康复医院专门成立了入户康复服务小分队,小分队由59名专业人员组成,包括康复专家、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
“90后”康复治疗师张彦敏的服务对象中有一位脑瘫患者,这位患者不仅肢体功能有严重障碍,她的吞咽功能也有严重障碍。患者在喝水、吃饭时经常呛咳,总是被呛得面红耳赤,这种状况已持续了30多年。看到这种情况,张彦敏决定首先解决患者的吞咽障碍问题,而后再解决肢体功能障碍问题。通过一段时间的手法训练,患者吞咽功能趋向正常,喝水、吃饭时不再被呛得面红耳赤,肢体功能也有所恢复。谈起这个过程,张彦敏说:“只要能用自己的双手,为更多患者带来康复的希望,付出多少我都心甘情愿。”
每当看到残疾人的身体状况通过康复治疗有所恢复和好转时,高杨阳、张彦敏和小分队中其他康复治疗师都会觉得,之前所受的苦和累都是值得的。俗话说“冬有三九夏有三伏”,就算遇到恶劣天气,康复治疗师们都会照常挨家挨户、准时上门为残疾人们进行康复服务。“有些服务对象住在比较偏远的社区,附近找不到饭馆,不仅午饭成了问题,午休就更不可能了,在偏远的村落里风餐露宿是常有的事。”高杨阳说。
从小被医院确诊为脑瘫的小亚(化名)在康复治疗师刘洋的帮助下,身体情况较以前相比好转了许多。小亚的妈妈说:“我记得夏天的时候,刘洋医生给我家小亚康复治疗时,额头上都是汗,有时候汗顺着脖子往下流,但他从来没有喊过一声苦,叫过一声累。”
康复治疗师们有时还会遇到一些患有精神疾病或心理疾病的患者,这些都是他们入户前不曾想到的,常常没有心理准备,却又要从容面对。
又有时,康复治疗师第一次上门与服务对象进行康复前沟通时,常常会被认为是骗子。“有的患者开门就开一个小缝,我们说明来意后,也只是和我们在门口站着说,还有的人家直接不给我们开门,对我们各种防备和质疑。”刘洋说。
即便上述情况时有发生,但小分队的康复治疗师们依然坚定地穿梭在北京的大街小巷和偏远山村,他们成为了北京市社区和居家康复服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据不完全统计,2019年,北京康复医院入户康复小分队共为石景山区和门头沟区420人进行康复服务,服务人次达12600人次,服务时间达13000多小时。
“在我们的肩膀上,扛着北康治疗师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为社区患者解决实际问题,用温暖驱散疾病的阴霾,真正用康复治疗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高杨阳说。
社会新闻精选:
- 2025年01月25日 11:29:48
- 2025年01月25日 10:37:57
- 2025年01月25日 10:21:40
- 2025年01月25日 09:57:44
- 2025年01月25日 09:07:52
- 2025年01月25日 08:47:18
- 2025年01月24日 21:37:34
- 2025年01月24日 15:29:05
- 2025年01月24日 14:33:45
- 2025年01月24日 14:31:09